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受治理效能最直接的“温度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让基层治理更精细、更高效、更温暖,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答案或许就藏在“绣花功夫”里——以精准施策的细心、久久为功的耐心和为民服务的初心,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绣出群众满意的“幸福图景”。
治理要“精细”,避免“粗针大线”。 城市治理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诉求,若一味“大水漫灌”,难免顾此失彼。从垃圾分类到停车管理,从社区养老到邻里纠纷,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唯有下足“绣花功夫”,将治理单元细化到楼栋、家庭甚至个人,才能实现从“一刀切”到“量身裁”的转变。比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民情档案,以“微网格”精准对接需求,让政策落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服务要“暖心”,切忌“华而不实”。 基层治理的底色是服务,评判标准是群众满意度。若只追求“盆景式”政绩,而忽视“菜场门口的路灯”“老人上下楼的扶手”等现实需求,再响亮的口号也会失去意义。真正的精细化治理,需要干部多走“小巷”、常坐“小板凳”,听懂“方言”、读懂“民情”,把资源用在群众心坎上。只有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换“万众同心”的成效,才能让城市治理既有“精度”也有“温度”。
参与要“多元”,打破“单打独斗”。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协奏曲”。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居民等主体各有所长,关键是如何激活“共治基因”。可通过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培育社区自治组织等方式,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你和我”变成“我们”。当每个人都成为治理的“一针一线”,城市发展的“锦绣画卷”自然愈发鲜活。
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它既需要科技赋能的“智慧针”,也离不开制度创新的“规则线”,更依赖干群同心的“合力绣”。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不仅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风貌,更具备“柴米油盐”的烟火温情,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