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1、“调节矛盾”的前提是了解“课题分离”,分清楚这件事情是谁的课题。
2、不是解扣,而是补网。
补网是指你作为网络中心,只要加固好自己和矛盾双方的关系,就能保证他们不从网络上脱离。还是婆媳矛盾的例子,补网的思路不是冲上去两边劝和,而是分别加固你与妻子、与母亲的关系。
调节矛盾=处理情绪+重建目标+最小改善
3、动作1:处理情绪
情绪被消化干净后,致使矛盾产生的真实原因才会暴露出来。
我们沟通的多好,并非取决于我们对事情述说的有多好,而是取决于我们被了解的有多好。
接纳对方,是为了获取对方的信任,让他觉得你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
最后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制造“认知失调”。简言之,就是把对方的情绪掀在地上,告诉他这个情绪没有价值。当对方下意识里以为的和事实产生偏差,即“认知失调”时,就会短暂地停顿片刻,尝试厘清两者的区别。“制造失调”,不是全盘否定对方,而是指出对方认知里的一个盲区。
4、动作2:重建目标
人处于冲突中,通常会把关系感受作为第一目标“我要公道,要对方给我道歉”,这显然是他尚未走出情绪的反应,我们要做的事,帮他找到真正的目标。
这一串提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封闭性的提问,明显地区别在于沟通的开放性原则。
原因很简单,我们是为了把对方既定轨道上的既定目标逼问出来,这容不得一点发散。重新看到目标后,他就会认识到,眼前这件叫自己大动肝火的事情其实轻如鸿毛。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这个环节我们要把所有的精力够聚焦在重建目标上,帮助对方尽快从冲突中脱身出来。
5、动作3:最小改善
至此,对方很可能已经慢慢恢复理智了。但请注意,这并不是“补网”的全部。我们还要再“打个结”,把冲突的网眼真正补住。
我们在上个环节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帮助对方重新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但是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目标往往遥远深邃,在某种意义上堪称终极目标,对一个人消化眼前的情绪其实并没有多大帮助。
这时候,我们可以为对方设计一个最小化的改善动作,方便他立即行动。这样就能把对方送回原来的轨道。
还可以尝试进阶的方法,引导那些思路开阔的人自己说出最小改善的计划。像这样问他:“接下来你想立即着手的事儿是什么呀?”如果对方制定的计划和你的想法没有实质上的矛盾,鼓励他尽快行动就可以了。对方会因此更有掌控感,更积极地投入行动。
6、上个台阶:如何规避矛盾
提前制定规则,有问题当面、当下跟当事人提,不允许通过第三方传话,传话会被公开问询。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在组织内部严肃处理背后说坏话的问题,就可以防范绝大多数的人际关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