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礼乐的追求:尽善尽美,音乐纯美,内涵至善。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学习】
古时之乐,其实包括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是其灵魂,所以简称“乐”。
《史记》记载,孔子曾拜音乐大师师襄子刻苦学习音乐,深谙乐理。他汇编诗歌三百余首,曰《诗经》,并谱成了曲,就像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
有一次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练了很久,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会弹法,但音律还不太准。”
继续练,过了许多日,师襄子说:“可以了,音律很准。”可是孔子说:“不行,还感受不到曲子里的意境。”
继续练,又过了许多日,师襄子说:“可以了,有意境了。”孔子还是很惆怅,说:“丘未得其人也。”
于是继续钻研,练习,直到文王的德泽四方的形象在乐曲中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入齐,在齐相高昭子家鉴赏完《韶乐》后,由衷赞叹:“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不是内行人,说不了内行话。
所以,孔子是完全有资格评价《韶》和《武》这两大代表性雅乐的。最佳音乐:尽善尽美,音乐纯美,内涵至善。
《韶》为舜制,《武》为周武王制,这到底是何种神奇的音乐,二者又差在了哪一点呢?
《吕氏春秋》记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徳。”所以《韶》是记述帝王为德之乐,相传是舜巡经韶山(毛主席老家)时所作,故名《韶乐》。张居正注解说,舜是生知安行之圣人,雍容揖逊而有天下,故心和气和,而天地之和应之。这款舞乐可以“格神人、舞鸟兽、止征杀”,平和安详,其妙不可形容。自舜后,夏商周都将之定为国乐。
后来周武王平定天下,大行分封。丞相姜子牙封到东海之滨,曰齐国。因此,《韶》也随太公入齐。姜太公是一个很智慧很接地气的人,他考虑到当时齐国还属“东夷”之地,文化落后,民风粗朴,崇尚功利,于是把周乐做了革新和改造,因俗简礼,把《韶》融入一些东夷乐舞元素,既丰富了表现形式,提升了韶乐张力,又更受本地人民接受和欢迎。可以说太公是继承、发扬、光大了《韶》乐,因为舜,也是东夷人。孔子在齐国鉴赏就是这一版“雅中带点俗”的太公改编版的《韶》,尽善尽美,孔子听得如痴如醉。
《武》为周武王所制。武王率六军讨伐殷纣,部队还没有开到都城朝歌(今鹤壁市淇县),就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市)打败了殷军。回师后,进献太庙,命周公制作《大武》音乐。张居正注解说,武王伐暴救民,也是个圣王,但周的天下是终究是杀戮征诛得来的,《武》虽然也很美,但未免带了点血腥暴戾和杀伐之气,毕竟死了很多人哪,所以歌起来还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
孔子对音乐追求尽善尽美,对德行要求也是如此,是个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只适合做老师,不适合干政治干革命。
《韶》一直作为国乐传承,可惜经唐历宋后而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要是那时候也有录音棚该有多好,无论多贵都得听听,看看孔子是否在吹牛皮。
正品《韶》是再也听不到了。高中时听过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一下子被征服了,真是三月不知肉味。大学时又听到了二胡合奏曲《阳关三叠》,真的感觉音乐太神奇了!天天在博雅楼三楼大声地循环播放,希望有人听到后来敲我的门。
【译文】
孔子说:“《韶》乐十分美了,又是十分善。《武》乐十分美了,但还未十分善。”
【注解】
1、《韶》:舜作乐名。
2、《武》:周武王作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