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教育引领的不断更新,“素养”二字日益向实处向深处挺进。而项目式学习恰好适应了“素养”的要求。“素养”这个词被广泛提倡。
素养是什么?素养不是取得了如何高的学历,不是用多么复杂的方式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素养是让我们有判断的能力,有因地制宜的方案,有因时而动的灵活,这种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书中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素养的形成为什么离不开“情境”。博士为了识别出空肥皂盒煞费苦心,耗费大量精力研究出甄别系统。而农民工仅仅搬来一个风扇便解决了问题。这两种方案到底孰优孰劣?情景的不同决定了方法的优劣。我们常常批评我们的孩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在“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一章中,夏博士的见解一针见血:学习素养不等同于知识的累积,而应该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便是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便是“素养”。培养具备这种学习素养的人,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全部要义。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只有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才能得到显现。用任务来驱动的真实情境教学,当学生的学习起于真实的情境,始于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的内在兴趣就会被激发,内在动力也会被激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课堂把控者,通过教师的综合素养,运用语言提问等驱动方式,促进课堂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的领航灯就是驱动性问题,它可以开启学生心智的自由,就像在学生心中抛出一颗小石子,激起一层层涟漪,扩大思考的范围,让心智在各个方面上自由涌动。所谓驱动性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本身推动了解决问题和推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激发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将问题解决当成评价,逼着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吸引下能自发地去学习新东西。
驱动性问题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能够激发兴趣的情境,这个情境像一个故事背景一样,是有人物、有目标、有挑战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知识的获得应该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让学生有代入感,同时又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此外,它又是指向核心知识的,需要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这样的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驱动性问题,本书也对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提出建议: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
通过对本书的共读,我认识到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知识观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探究式的学习历程打破了原来学科学习中单课落实的特征,而是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任务驱动为他们搭建支架,有效落实单元课文要素,切实提升了学生素养和表达能力,让各种学习模式共存,呈现参差多样的学习样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