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钟杰老师的书,她提到了五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力,其中“关系力”和“建设力”令我思考良久。
教育学,就是关系学。
班里师生关系好不好,生生关系好不好,家校关系好不好,其实,每一个班主任心里都有答案。
老师看到学生就烦,学生看见老师就躲,家校矛盾四起,教室里时常充斥着火药味,还谈什么关系。
前几天培训时,听小兰老师讲了名班主任陈红的真实故事,她讲得鼻涕眼泪横飞,我听得也是泪眼朦胧。
故事是这样的,陈老师接手了一个所有老师人人避之不及的班级,只因班里有一个连校长都怕上三分的孩子。
陈老师做好了心理准备,却没想到进班第一天,就被这个孩子指着鼻子,恶狠狠地骂道:“要不是看在你是女老师的份上,我就揍你了!”
陈老师一下子蒙了!
但多年的专业素养以及不知如何应对,陈老师选择了暂不处理。转头向这个孩子的小学班主任询问情况,从原班主任口中得知这个孩子曾品学兼优,是家庭重大变故造成的。
陈老师一下子心软了,开始给这个孩子带早餐,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孩子抱着陈老师痛哭,称找到了妈妈的感觉。
陈老师采取很多办法和家长共同努力,后面的情节,可想而知,这个孩子不仅被感化,还成了班里的助手,号召全班练字、学习,中考每个孩子都考上了高中。
先有关系,再讲道理。
但事实是我们往往会被问题表象蒙蔽双眼,看不到眼前令人讨厌的孩子,他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曾经的天使变成了“恶魔”。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其实,在读完于洁老师的书后,我就开始反思,后悔没能再对班里的“特别”孩子多点耐心,多点真诚,多点关爱,哪怕是不期待他改变,只是单纯对他们好一点,也许他会对班级、对同学、对老师多点留恋,多点念想,在心里能多点温暖。
这次开学接班,我也要秉持真诚、真心、真爱的态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搭班,还是家长,没有健康和谐的关系,班级建设就无从谈起。
任何时候都要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用成人的理性和教师的专业去面对问题。
说起“建设力”,也是受到钟杰老师的启发,她的班级文化和名字是根据班情而定。一个班,若是没有共同目标,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自发自觉的动力来源。
这次新班,我也一定要给班级一个名字,一个属于每个孩子的共同名字。
班级,不是班主任的私有物品,是集体努力的场域。班级建设需要每一位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记得佳佳老师说过,开学第一天她要在黑板上写上:“欢迎回家,我们重新开始!”
我也想告诉同学们,“欢迎回家,往后的路,我们一起走!”
这将是属于我们的新征程、新起点、新希望!
我想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这样吧,整个社会就是个庞大的关系学。亲子关系好,孩子不叛逆;夫妻关系好,家庭就和谐;同事关系好,合作就不累。有了“好关系”,才有“建设力”,新学期,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