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给“超限行为”设限
经常在教室、走廊或办公室里听到一些老师咄咄逼人、喋喋不休的“教导”学生:“排队时你为什么推搡前面同学,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幸亏同学只是跌破了膝盖,如果摔破了头怎么办?万一出人命怎么办?平时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的耳朵干什么去了……”穷追不舍,连连质问,越说越严重,越说越玄乎,在铺天盖地的训斥声中,原本还心存愧疚的学生早已变得充耳不闻,表情淡漠了,一场师生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不由联想起一则经典故事:有一次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感人肺腑,决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没完没了地宣讲,于是马克·吐温改变主意,决定只捐出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早已不耐烦的马克决定一个子也不给了;等到牧师终于讲完,马克不仅一分未捐,还从收款盘中拿走了两块钱。
以上事例所反映的,在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超限效应”,即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所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而造成这种效应的就是“超限”行为。
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超限”行为比比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批评的“超限”行为外,对学生的表扬也存在“超限”行为。
我任教班级的张同学是班上的佼佼者之一,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因此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她,表扬之声不绝于耳。可慢慢发现她变得自以为是,对老师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置之不理;小组合作时,根本就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在组内搞“一言堂”;别的同学发言时不认真倾听,甚至嘲笑那些回答问题不准确的同学,表现出一副倨傲、不可一世的态度。仔细分析张同学的这种变化,其实就是表扬过度的“后遗症”,是老师们频繁的表扬在她心里埋下自负的种子,使她变得骄傲自大,自命不凡。
除此之外,在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过程中,有时也存在一些“超限”行为。
创城期间,我们要求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这种教育行为弘扬了爱国精神,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确立民族精神的有力抓手。我们将这一教育行为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早读、午餐前、放学路上响起的都是同一种声音时,我感觉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些“超限”。
以上种种,都是在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仔细分析一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超限”行为,首先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学生心理缺少正确把脉,由此也导致了最佳教育时机的丧失。中国古人讲究“满则溢”,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会存在“饱和”状态,当接近甚至达到这种“饱和”状态时,我们的教育行为就应当立即停止,否则只能够适得其反。另外,“超限”行为还表现出一种教育者的不自信。表扬一定要三番五次;批评一定要声嘶力竭;提要求一定要三令五申;思想情感教育一定要旁征博引。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一种低估。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优秀的教师,他们总是看起来比其他老师轻松,看不到每天围在他面前等待指令的学生干部;听不到他暴跳如雷、声嘶力竭的训斥;也很少看他在班上涛涛不绝的宣讲,但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学生行为中规中矩,班级氛围和谐进取。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气定神闲的气质来源于他们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的对自己的威信、号召力、教学水平和教育手段足够的自信。没有了这份自信,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顾学生心理规律和教育的根本原理,过分强调“量”,企图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的。
给批评设一个限度:切中肯綮,态度诚恳,点到为止,于无声处听惊雷。不要把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看得过重,说得过死,甚至上纲上线,夸大事情后果,要留有余地;要给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机会,这样既避免了在你的急风骤雨下有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与理解,也是给教师留余地来审视自己的做法,权衡利弊,择其善者用之。
给表扬设一个限度:不滥夸,不谬夸,不虚夸,适可而止。表扬要准确及时,不能言过其实,过分频繁;表扬要有“标准”,不能因人而异,厚此薄彼;表扬要谨言慎行,不能率性而为,口无遮拦。适度的表扬如雨露,能够滋润干渴的心灵,过度的表扬就成了洪水猛兽,必然会吞噬学生的意志与进取心。
给思想情感的培养设一个限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着为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以我们教育者的智慧与自信,成就他们的健全人格,为他们的一生奠基。
学会给各种“超限”行为设置一个限度,能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恰当“留白”,学做“智慧型”教师,选对教育方式,才能事半功倍、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