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8日,面对20多万敌人的疯狂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8月19日,毛泽东一行转移到梁家岔,在村民刘永升家住了4天。“在这孔窑洞里,毛主席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按照计划,西北野战军撤出榆林战斗,以小部队佯装主力东渡黄河,野战军主力则向榆林东南、米脂东北地区隐蔽集结。胡宗南误认为西北野战军骤然撤围是“仓皇逃窜”,遂令所部迅速追击。国民党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率部经米脂县沙家店向乌龙铺方向孤军突进。彭德怀当即抓住战机,以西北野战军主力第1及第2纵队、新编4旅、教导旅将敌整编第36师师部及第123旅、第165旅包围于米脂县沙家店一带。8月20日拂晓,战斗打响,激战一天,西北野战军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36师6000余人,俘敌少将旅长刘子奇。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地区的重点进攻,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周恩来曾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8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朱官寨村,在该村住了近1个月。毛泽东旧居院子不大,共有5孔老式土窑。在这里,毛泽东部署和实施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太岳兵团,三路大军突进中原,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大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基地。“毛主席在村里住了将近一个月,起草了90多份电文,平均每天起草3份,指挥各路大军,还完成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孔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9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中共中央机关来到神泉堡,11月18日离开,在神泉堡居住达57天。在这里,他开始考虑局势发生根本转折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便作出重大的决策。10月10日,毛泽东在神泉堡起草并颁布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日,中共中央还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指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此,土地制度改革是“完成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在神泉堡重新修订的。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全军的统一纪律。
在沙家店战役期间,毛泽东找来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了解全县情况。说到粮食问题时,张俊贤向主席汇报说,大部分粮食打榆林时就“支前”了,现在只在车会粮站还有20石粮食。毛泽东说:“这是杯水车薪。”张俊贤答:“没有粮食就杀羊杀驴,再不行的话,把山上快成熟的庄稼弄来也能吃。”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张俊贤走后,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佳县人民为了解放战争,宁愿自己吞糠咽菜,把粮食省下来给我们的战士吃,这是因为战士们在前方流血牺牲,吃饱肚子多打胜仗,而我们机关的人尽量不要再给老乡添麻烦了。”10月18日,毛泽东应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的要求,为佳县人民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当时题词是写在一块白布上,原件现保存在国家军事博物馆,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为县级机关题词。
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来到米脂杨家沟。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居住了四个月零两天,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研究讨论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确定了中国革命的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领导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战争,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在这里,毛泽东进行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40余篇光辉文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前进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党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
1948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进一步好转。为统一指挥全国各战区的作战,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群众基础好、水流平缓,且距杨家沟和西柏坡最近的吴堡川口渡河。
从3月13日开始准备,到3月23日正式渡河,东渡准备工作用了10天时间。汪东兴与当时的吴堡县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和社会处负责人,一起开会调研有关东渡需要的渡船、船工、修船技术人员等情况,安排人员购买大量的桐油、麻绳、撑杆、木料、水桶等物品,筹集150人10天用的粮食和几十匹牲口需要的草料。为防止国民党飞机的破坏,迷惑敌人,确保党中央机关顺利东渡,有关部门还在川口渡口以北的佳县木头峪渡口,川口以南的碛口渡口、宋家川渡口、杨家店渡口、石岔渡口和延川渡口,同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渡河活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工作。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居住了整整4个月的米脂杨家沟,在绥德吉镇、佳县刘家坪各住一晚后,于23日来到了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在该村的园则塔渡口,下午1时左右中央纵队开始东渡。按预先安排,毛泽东登上了第一只木船,周恩来、任弼时乘第二只木船,陆定一、胡乔木等上了第三只木船。大约二三十分钟后,渡船绕过了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了一个又一个旋涡,冲出激流,顺利到达了黄河对岸——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
从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历时1年零5天,行程2000余里。至此,毛泽东结束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离开了他生活和战斗过13个春秋的陕北。
1935年10月,当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踏上陕北这片土地时,只有7000余人,加上陕北的红十五军团和后来到达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及原有的陕北红军,总兵力不过两三万人。但毛泽东坐镇陕北,运筹帷幄,历经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到东渡黄河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总兵力已达240多万,全国党员总人数由1935年的不足4万,发展到120多万。全国红色根据地在仅有的占地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的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又建成西北、华北、山东、东北、豫苏皖鄂等19个、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毛泽东选集》四卷共有159篇文章,其中在陕北撰写的就有113篇,占70%之多。在陕北的13年,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13年,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13年,陕北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陕北的梁峁沟壑、勤劳朴实的人民,也令毛泽东难以割舍。“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凝视着陕北大地,毛泽东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此时,国民党当局还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地域,很少有人会想到,再过一年多,人民解放战争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东渡黄河后,毛泽东一行先后来到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晋绥军区驻地兴县蔡家崖,经岢岚、五寨、神池、雁门关等地,最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在东渡整整一年后的1949年3月23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又带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开始向北平进发。仅仅半年后,1949年9月份,全国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018年8月24日,毛主席东渡黄河雕塑揭幕仪式顺利举行。雕塑生动再现了毛主席等人东渡黄河时的场景:毛主席两手叉腰,昂首挺胸,目光平和而自信,充分彰显出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信心和决心。雕塑背后矗立的纪念碑上,“毛主席东渡纪念碑”8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纪念碑高27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1948年,整整27年浴血奋战以及不断壮大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