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很晚,回到家以后发现距离午夜只有一个小时了。
想去跳绳,因为每天晚上我都会去跳绳;还想写文章打卡,越晚似乎就越有可能出现写作灵感。
再三衡量以后,跳绳还是放弃了。
坐在沙发上,思考着,是不是自己定好的计划一定要执行到位呢?
首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既然有了意向去做一件事,那么从头到尾都应该做到。在实际生活中,有意向做什么事,大多会需要重复做,并养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期望达到一种结果;
然后,习惯养成以后,希望达到的结果是需要保持,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那么做的这件事就需要一个“度”,以此来衡量这件事的积累效果和发展方向是否会有什么副作用。比如跳绳,如果我上班干活比较累,下班比较晚,那么午夜锻炼势必不会获得好的效果。而下班回家最需要的就是休息,以此来获得良好的精力来应对第二天的事物。
确实,上班的体力消耗和锻炼的体力消耗是不一样的。上班的体力消耗是一种劳累,用锻炼身体的角度来看,上班时候运动强度再大,其衡量标准之一的心率是达不到锻炼要求的;而锻炼身体不光心率有一定要求,就效果上来说,情绪反应都是不同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去健身房锻炼,选择的时段是下班以后,他们需要的是摆脱上班带来的一些负面情绪,挥洒汗水的同时把工作带来的疲累抛之脑后。
这么说来,有效的锻炼能使人获得愉悦的情绪,用锻炼带来的肉体疲惫替代工作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劳累。
不容忽视的是,把握度,做好平衡,对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身体和精神上的劳累已经不能支撑接下来的锻炼的话,锻炼的收益会变小,甚至会有反效果产生。
曾经有过几次经历,白天去和家人爬山一整天,吃完晚饭回家还想按计划锻炼,发现力不从心,动作不标准,也难加持到计划的时间结束。
最后,《微习惯》上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漏掉一天也不会耽误习惯的养成,一天成就不了这个过程,也毁灭不了这个过程;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能会带来问题。如果你真的漏掉一天,请记住,以后要尽量坚持下去,一天都不要偷懒,因为坚持才能防止你受到打击而前功尽弃。”
这句话在整本书里的位置不算显眼,甚至作者都没有强调它。我却觉得,一个习惯的养成靠的就是坚持,不管任务如何分解成多么微小,以至于不可能失败;或者任务虽然有一定难度,却不至于让人畏惧。因为有了意向,就需要使用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消耗品,在习惯还没有养成到会自动发生的情况下,多么简单的原因,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都会导致失败。
综合起来看,就是定好计划要养成习惯就必须坚持;漏掉某一次的计划好的事,必须是在掌握好的“度”不能平衡,不得不漏掉,说白了就是这次的投入产出比低,甚至是负产出的时候;心理建设一定要做好,明白习惯的养成需要消耗意志力,而意志力极易消耗光,身体上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中断,在心理上会发生问题,需要注意。
今天就没有跳绳,因为确实到快午夜的时间才回到家,连续工作了八个小时,即便单位时间内体力消耗不大,却在心理上消磨得紧。况且午夜健身对身体不好,楼下的路灯在午夜一到就全关闭了,走路都困难,如何跳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