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节目当中,我们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之所以看起来有气质,有内涵,是因为他有阅历。而“阅历”是由“阅”读和经“历”两个部分组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如何可以转化成我们的阅历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一事长一智的,只有那些经一事,想一事、思考一事的人,才会长一智。
在我们所经历的往事之中,冲击力最大的,大概就是亲人的离世。而让我想到要做这一期节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刚好聊到“阅历”这个话题,更是因为当你们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大概刚好是清明节。
小的时候,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在我的那个年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都健在的人并不多,我不仅是这样一个幸运儿,我母亲的外公也健在,而且他的身体还很硬朗,每个周末他还可以走半小时的路带我去醉仙楼吃小笼包。
可以说我从小就生活在一群老人的爱当中,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永远了。
15岁那一年,我在学校疯了一上午回到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声音告诉我说:你太公过世了。
现在回想起那一刻,那种晴天霹雳的感觉仍然那么鲜活。可以说,我的人生,从那一刻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只是当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的母亲是由她的外公带大的,也许是爱屋及乌,我是太公在众多重孙之中最宠爱的一个。在那之前,我虽然知道有死亡这回事,但是,我并不确切的了解死亡究竟代表了什么。我想,所有没有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都无法真切的体会,那一种无望的感觉。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太公火化的那一天,我站在火葬场的广场上,抬头看着烟囱里面冒出的黑烟,哭到失声。我一直跟爸爸说把他救回来吧,把他救回来吧,不要让别人把他烧掉。
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小了,可是,我仍然没有办法理解,更没有办法接受:死亡,它代表了一种永恒的状态,一种永远没有办法改变的状态,一种永远永远无法倒退的状态。
死了,就是没有了,永远永远的从你的生命当中消失,无论他在这之前,在你的骨头上镌刻的多么的深刻,从这一天开始,他从你的生命里,他从你的眼睛里耳朵里永远永远的消失,这件事情,我在太公去世之后很多很多年,才渐渐的了解。
那天之后,我很久不敢开心,因为我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应该要悲伤,应该要非常非常的悲伤,才对得起他给过我的那么多那么多的爱。
有一天,我和同学在追逐打闹中嬉笑,突然间我停了下来,我愣在那里,我问自己,你在笑什么?你为什么要笑?你怎么可以笑?你凭什么笑?你最爱的和最爱你的太公过世了,你怎么可以笑得出来?
这是那个时候我对自己的拷问,现在已经不太记得那个时候距离他过世有多久了,只记得当时的我觉得这是我,一个重孙女,对太爷爷的大不敬,是一种很没有良心的表现,如此云云。
这一段心路历程,我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我只是自己一直在想,如果,那个最爱他的我,在最爱我的他去世之后竟然那么快的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那么快的就可以重新的开怀大笑,那么,在他那86年的人生当中,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些什么呢?如果每个人都是会死的,如果每个人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在这个世界匆匆忙忙的走一遭,又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什么呢?
若干年以后,我接触到存在主义,我了解到人生的四大主题:自由、孤独、虚无和死亡,原来,那个小小的我思考的那个问题,竟然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当我阅读存在主义的书籍之时,当年的那个思考和感受又重新的浮上心头。我不敢说我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我对于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以及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的思考有了任何的答案。但是,当我竟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人生真的开始变得比较的不一样。
当你开始思考人生究竟所谓何事时,你终究不再是,低着头、默默的、看似忙碌却不知为何而忙碌的活着。你已经开始学会抬起头来,看看前方将要走过的地方,回过头去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当你竟然开始做这样的动作的时候,你不再是简单的活着而已,而已经是在认真的活着。
你,在生活。
当年的那个思考并不能很快过去,因为当我即将要淡忘这个千古难题之时,我家里的长辈们相继老去,我一次又一次的经历这样的过程,照顾生病的他们,聆听弥留之际的叮嘱,站在病榻前陪他们走过最后一段日子,看着他们咽下最后一口气……
一次又一次这样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多了一些朦朦胧胧的,似乎明白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我甚至也一度怀疑,从小就被一群那样的爱包围究竟是不是一种幸运,因为,得到这些爱的代价是,我要逐一的送走他们。
慢慢的,我明白了,在他们离去以后,我仍然可以笑,不是因为我忘记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力量,让我有能力在没有他们的人世间依然很好的生活下去。
他们的离去也让我明白,人生并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人,是会地老天荒永远陪着你的,你终将要学会一个人生活,独自长大。
这是他们给我的力量,也是他们用生命给我的警示。
这才是我真正的幸运所在。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必然的思考,成长,或早或晚,终究是要来的。
我不知道这期节目是不是会给你们的清明小长假,带来一些沉重,如果有,我很抱歉,但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沉重,只是希望,可以引发一些思考:逝者已矣,生者将如何自处?
中国人有守孝的习俗,各地不尽相同,但大体来讲,无非就是亲人刚刚过世的时候,我们多半会将遗体或骨灰安于家中,3到7日以后再送他上山,入土为安。在那之后,七七四十九天是最低限度的守孝。讲究的人家可能会是一年,甚至三年,这其间不会办任何喜事。不办喜事意味着你不可以太开心。
三年守孝会太长吗?要看你如何理解这个守孝的意义。
守孝并不是让我们把思念和哀伤延长到三年,它的意义是让我们把这个时间控制在三年以内,也就是说,无论你有多么的爱的他,无论你有多么的思念着他,三年,也够了。到了三年就该继续向前走,你可以开心,可以幸福,可以过你自己的生活,离开的那个人从来没有想要你永远把心为他留着。相反,他担心你没有办法重新回到生活中去享受生活,他给了你一个哀伤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哀伤是可以被治愈的,他所需要的不过就是足够长的时间,和感情上的转移。
反观到我们生活当中的其他事情,这个哀伤除了可以是对亲人离世的哀伤,也可以是对感情离去的哀伤,失恋以后分手以后,有很多的女孩子,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说一句话叫做:“他缺少的,不过就是足够长的时间,和一个足够好的新恋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搞笑,其实说的却是真理。
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哀悼已经逝去的亲人,更需要一段时间去哀悼我们已经逝去的感情,这份哀悼很多时候甚至不是对自己过去的恋人的,而是对过去的那个自己,是在哀悼过去那个恋爱中的傻傻的、可爱的自己。
很多人喜欢把失恋比做“死过一回”的感觉,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受。因为真的有一个在那一段恋爱中的自己已经死了,你需要跟他做一个告别,你的哀伤需要有一个结束,这个告别和我们与失去另外任何一个亲人的告别,并没有什么两样,这都是一份哀伤,都是一份告别,都需要时间,也都是时间可以弥补的伤痕。
所以无论是失去了一个曾经的自己,还是失去了一个亲人,不要让他们白白的失去,让他们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带来一份难得的阅历。
思想者的思想总是比较丰满。
女神相对论 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