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又名《鸿烈》,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成书于公元前139年以前。淮南子集道家之大成,同时具有文学性,在汉初文学史上有独特地位。
淮南子既有散文文体特征,又有赋的文体特征。淮南子具有汉初散文共同特色如汉文醇厚这一特征,淮南子采用赋辞写法,与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淮南子洋洋洒洒,畅想铺叙,对汉初抒情小赋有所影响,为赋体由骚体赋向达汉赋过渡奠定了基础。淮南子在神话寓言及传说上发展,并且在论述中多带有隐喻、象征和比类的思维特色。
淮南子为文学从与政治及其密切的关系中走向后世的文学独立奠定了基础。汉初散文大多为政论散文,与政治密不可分。如贾谊,晃错多写臣子散文。而刘安则为藩国士人之文。臣子散文因为臣子的使命与责任,文章必定经世致用并且主要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作为藩国士人之文的淮南子则是先秦人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的发扬和汉初时代精神感召下的产物,并且阐述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跨越感性而得到的真实理性认识。
淮南子与汉初散文成“文以载道”的典范。淮南子与汉初散文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淮南子又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淮南子思想融合诸家思想,成为杂家。淮南子以道家为主,兼容儒家、法家,还兼有着黄老思想本身的实用性和汉初社会坚持的法家思想。具体而言,淮南子虽继承了先秦老庄思想,却因其具有实践工具的实践性的凸显,扭转了先秦老庄思想的虚无性,丰富和发展了老庄的无为内涵并赋予其有为的积极意义,使淮南子充满了昂扬入世,建功立业的情怀。
淮南子文学诗性特征浓郁,文中运用的神话寓言为汉初文学增色。淮南子的文学性与神话寓言密切相关。首先,寓言、神话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赋予了淮南子诗性。如文中描述的圣人尧舜明事有为,后羿、伏羲的虚实结合。其次,淮南子的神话寓言也与庄子一样,富有故事性、形象性,为淮南子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诗性美。最后,淮南子中的神话寓言所运用的诗话语言蕴含了无限的想象,产生文“文尽而意有余”的含蓄美、意境美、诗性美。
淮南子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淮南子使自然景物明确成为文学审美及表现对象。先秦儒家喜用自然景物象征人的道德品质,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淮南子中,自然景物不再起辅助作用比兴,成为文学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这一文学表现主体的转变,促进山水诗形成,兴起。
总之,淮南子具有的独特的思想体系与文学艺术性,对汉初散文和后世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