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
生命在于运动or生命在于静养?运动论vs静养论。
古人的智慧。静。入静。
动中生静。先动后静。
戈金斯的启发。
本文约两千字。
这两年缺乏运动,成了一个肥宅。虽然我平日里爱散步,并不反感活动,但是久坐时间远比运动时间长,并且并没有一个特别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天到晚驼着背勾着脖子看手机,吃的还不少,摄入大于消耗,肌肉和心肺的锻炼少。再加上平日自个儿爱喝点啤酒,虽然总体没有像曾经那样熬夜熬得那么凶,但基本很少早睡。你说身体能好吗?
这几日我一反常态开始写起文章,做起视频。于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感到诸多不适,不管是剪视频还是写文章,时长感到自己虚,虚得不要不要的。坐不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没有咖啡提神就不行;脾胃状态也不好。总之一句话,虽然没啥灾病,但总之状态差、身体活力和能量水平低。
于是我感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同时还想起了前几年在网上兴起的一个争论:运动好还是静养好?
这个话题肯定不是近几年才开始讨论的,古已有之。不过我前几年开始在网络上较多地看到这方面的短视频。这个话题的兴起有一个背景,就是更早以前啊大家普遍持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这个观点几乎像圣旨一样成为了一个教条。
随着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加上近几年短视频的汹涌传播,可以说,一些古人的智慧重新被推广出去,并且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形塑人们的观念了。似乎古人非常强调静,强调虚静,守静。而“反者道之动”,我们叫了这么多年要运动(甭管效果如何、有没有真的运动,总之是持运动观点的居多);那么集体意识往往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不再强调动而是强调静。
因为实际上,古人的很多智慧,许多真正宝贵的东西,是在静定中获得的,是在冥想、打坐,入定和恬淡自然中获得的,这些和现代生活组建起来的方式非常不同;今天社会上的我们都被裹挟着以可见的利益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或者以money为导向,很多人确实没有更高层面的意识说要入静。当然现在有无数宅男宅女,大家都不爱动,但那和古人推崇的“静”是两回事。
我们现代社会普遍躁动不安,人们内心无法得到安宁,许多人长期出于郁郁寡欢的低落状态。于是真正的智慧开始被今天的人重视,人们的在现代社会中皮鞭无法安放的心灵,开始寻求智慧的指引。
越写越深了——好,不多说了,扯回来——就是说,持“静养说”的人们,有一个背景需要知道,就是那是对持“运动论”观点的一种反拨。
某种层面上,这种反拨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你们一直叫嚣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大家就去运动了吗?不爱动的人还是不爱动,而爱动的人不需要受哪种观点的影响自个儿就动了;另外还有一批人是由于受这些年兴起的尤其是西方传来的运动健康和健身理念的影响,由曾经的不爱运动变成了开始运动甚至爱上运动。这些人固然大多数会认为运动好,但我们暂且把这群人排除在两种争论的观点之外——因为真正会争论运动好还是静养好的人往往是缺乏运动的人(比如我,苦笑)。
接着往下说。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我是想说,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运动缺乏的人,不管是缺乏一点还是缺乏很多,都不要急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我的观点是什么呢?我觉得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养?
首先,运动好不好?当然好!我支持生命在于运动。
其次,静对不对,好不好?太好了!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静,没有静而后养,那将是非常难以想象且疯狂的。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了,我们要走中道,中庸,而不是非此即彼。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唯教条——比如运动好就只动不静,静好就死静不动——不是的。
比如持静养论的人,如果朋友你认为静养的好处远大于运动,那么你要非常注意我说的话:现代人普遍运动不足,而这里的妙处在于,如果运动不足,能量没有流动起来的话,你静,是静不下来的。并不嫩真的达到静或者静养。真正的入静(尤其是想要进入禅定),往往是需要有一个充足甚至大量的身体运动作为前提。这是规律,是道,是自然给我们这样安排的。比如你会发现,你在运动后不管是剧烈运动还是走路散步,运动后你会发现头脑安静了很多,整个人实际上更容易静了。这就证明了我上面说的话(这当然不是我的原创,我也是拾取大师的牙慧)。所以,咱如果想静,想要更深入地进入静,那么咱就要好好动。
反倒是持运动论的人我没有什么要说。我更倾向于认为人们应该好好运动,好好动起来。人们对于运动损伤之类的担忧很多时候是没有必要,是自己吓自己,是不动的借口。
我举个更极端的例子:大卫戈金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此人。Un-fucking-believable。当我有时担心运动会导致我过于疲劳或者影响我的生活节奏时,这个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击倒我的借口的例子。
我并不建议大家要向他那样做(也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因为那样的程度恐怕施加在你我身上可能会导致反效果——不健康(假设我们真的达到了他的运动强度);但是要知道一点,戈金斯那样做,并不是为了健康。(!)没错。他不是为了健康而运动。他是为了挑战极限,向内心的恶魔证明自己、打败内心的恶魔,而战斗。
说到这里我们很快就要结束这篇文章了。这里提供了一个超过运动论和静养论的视角,那就是,持不同看法的人们往往是以是否有利于健康作为准绳的;但有一个维度,甚至超越了单纯的健康与否——那是生命力的流动和火焰。
我是C,我会继续写文章,会继续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