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之所以长时间没有实行科举取士, 原因有多方面, 但蒙古贵族对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抵制是其内在原因。 正如翰林集贤直学士程钜夫在《吏治五事》 之四的《学校》 所言, “盖尝有旨行贡举, 求好秀才, 上竟非不谆切, 而妄人辄阴沮之, 应故事而集议, 凡几作辍矣。 然则无怪乎选任之非才, 政治之不理也。 ”(程钜夫: 《雪楼集》 卷 10《学校》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阴沮” 一词非常形象地将蒙古贵族暗中阻碍科举实行的情况表现出来。
蒙古贵族之所以会如此抗拒科举取士, 主要是担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儒臣会危及本民族的专制统治, 或者某些反对者的个人私利。 蒙古贵族在长期的征伐过程中, 任命了大量的蒙古贵族为官员, 忽必烈甚至大量使用南宋、 金朝原有的官员, 这直接导致的是官员职位的空缺大幅度减少。 不仅如此, 当权的蒙古贵族大肆的卖官, 结果是官员素质低下, 官员数量的急剧膨胀。 有史料描述南方的一些地方官员是: “半为贩缯屠狗之流, 贪污狼藉之辈” 。 (程钜夫: 《雪楼集》 卷10《通南北之选》 ) 如此泛滥的买官卖官反而成为蒙古贵族抵制科举的借口, “今以员多阙少, 见行壅滞。 若复此举, 是愈壅而滞之也。 ” (《历代名臣奏议》 卷66, 杨士奇等: 《治道》 )
其实, 不止只有蒙古贵族反对实行科举, 一些南宋遗民和知识分子将南宋的部分覆亡而归咎于科举, 因此他们严厉批评科举, 甚至产生了对科举的偏见, 认为不需要实行科举。 有的来自北方的大臣、 学者对科举也不好, 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皇帝, 许衡就是一个例子。 有一次, 忽必烈就科举征求许衡的意见,“(忽必烈) 问: ‘科举何如? ’ (许衡) 曰: ‘不能。 ’ 上曰: ‘卿言务实, 科举虚诞, 朕所不取。 ’ ” (《元名臣事略》 卷8《左丞许文正公》 ) 可见, 许衡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忽必烈, 很难想象对科举有如此坏印象的皇帝会毅然恢复已经中断多年的科举制度。 因此, 尽管大臣们的屡次提议实行科举, 但都无果而终就不难理解了。
直到元仁宗即位之后, 为了整治日益腐败的吏治, 于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十月下诏实行科举制度, 宣布皇庆三年八月开科。 因皇庆三年正月即改元延祐,延祐元年(1314) 举行乡试, 次年举行会试、 殿试, 正式录取新科进士 56 名。这标志着元代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统一中国也有 36 年之久, 这是中国科举史上中断时间最长后的重建。 元代自仁宗延祐元年(1314)采行科举, 延续 20 年, 开 7 科。 至元元年(1335) 被停罢, 停开 2 科之后, 至元六年恢复, 至 1368 年灭亡, 再开 9 科。 有元一代, 共计开科 16 榜, 录取进士1139 名, 平均每榜的录取人数只有 71 人。 我们说, 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停开, 但是最终还是实行了科举, 科举成为元朝选拔文官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