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挺好的日子。不过在以前,我会觉得在这样的日子里快乐,有点“不道德”。因为,就在大前天,10月19号,我84岁的姨夫去世了。他终于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忍受病痛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想法所折磨,离开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如果在以前,我会认为生离死别的事,一定会心情低落,怎么会觉得“挺好”呢?
这就引出了今天我想拆解的《超级个体》专栏内容——清明特辑:直面骄阳的三个礼物。
2017年的清明节,每天例行打开专栏,闯入眼帘的竟然是“清明节快乐”五个字。连少侠自己都说,是不是听起来好怪?但是他接下来的解释,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心门。
首先看到一组数据,中国2013年的死亡率是7.16‰,每年死亡人数近千万。如果每位逝者有6位亲人,以及10位相关者,每年受死亡冲击的人就达到了1.6亿。特别是现在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据统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4亿,粗略估算一下,占比也应该在总人口20%以上。
虽然身边的70、80一代人,并没有象老一辈那样忌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但仍然会有着隐隐的恐惧。有些人恐惧死的痛苦、有些人害怕死后的未知,更多的人害怕有许多遗憾,无法弥补。
于是,我们会用这些方法缓解焦虑:努力证明自己的成功、刷存在感,不愿面对自己成为一个庸碌的普通人,想办法投资孩子,担心她们落后在起跑线上……其实,这些表现都是死亡焦虑,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没真正活过,就死了。
有数据表示,中国人的医疗费用,有75%都花在了临终前的三个月。一个中产家庭的亲人去世,在医院里花费平均20万元。而这些钱如果花在保险、保健和体检中,可以花40年。
古少侠提到了《直视骄阳》这本书,书中提到:“死亡就象刺眼的阳光,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你的行为和选择。”
正是因为这些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人们不断产生焦虑的后果,专栏送出了直面骄阳的三个礼物。
第一,是早点想明白退出机制。象投资时思考盈利一样,经常思考人生的“退出机制”,虽然会不舒服,但想清楚后才会减少纠结,安心做应该做的事。专栏引用了史铁生的一段话,其中有这样两句我很喜欢:“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想明白了死亡是必然的归宿,就会安心过好现阶段的生活。
第二,是活在当下,珍惜身边人。我们从出生开始,倒计时的秒针就开始运作,没有哪一天是同样的日子,也没有哪件事可以重来,即便每天做同样的事,心情好坏也会赋予不同的价值。这里提到一个概念:日本茶道的一期一会,是指一生中仅有一次的相会,如果我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都当成是“一期一会”,是不是态度会完全不同呢?
第三,是要创造人生。前面提到焦虑产生的行动,刷存在感、怕太过普通,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等等,虽然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也有积极的一面,正是明白人生短暂,才更要创造和享受更好的生活。
最后,结合自己的故事来谈一些想法。其实这次姨夫的去世,对他和我们这些家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的解脱。姨夫不用再忍受时间老人的折磨;表哥表姐四年来没有完整过好一个年节和假日,以后可以好好休息;而我也借这次外出的机会,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止是财富自由,而更多的是在资产增值的基础上,确保“一家人在一起过愉悦的生活”。
这一次的意外假期,也更坚定了记录生活点滴细节的想法,每一次有心或无意的记录,都会是日后甜蜜的美好回忆,对于我来说,人生的成功,就是按想要的方式度过每一天,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实现,但会努力争取,就象这一周,抛开烦杂又无意义的事,做好预算、调整好心情,在省图书馆大厅里,幸福的写下这篇专栏拆书,然后再找个小角落录音,非常幸福。
从现在开始,每年给自己安排5周这样想要的日子,把一年中10%的时间留给好心情的自己。只要有心,幸福的日子会越来越多,也祝福我们都能慢慢安心、静心、去做生命中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成为能够坦然直视骄阳,真正有时间“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