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3公孙丑章句上诗解7仁者正己与人为善
题文诗:
孟子有曰:孔子之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
焉得为智?夫仁也者,天之尊爵,人之安宅.
人莫之御,而不为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
无礼无义,为人役也.人役而耻,犹如弓人,
而耻为弓,矢人耻矢.如若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之;发而不中,
不怨胜者,反求诸己.孟子又曰:人告子路,
有过则喜.但闻善言,禹则拜之.舜有大焉,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也.
自耕陶渔,以至为帝,皆取于人.取诸于人,
以为善是,与人为善.君子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之曰:伯夷也者,非君不事;非友不友.
不立恶朝,恶人非言;立恶人朝,与恶人言,
如朝衣冠,坐于涂炭.推恶恶心,与乡人立,
其冠不正,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不受,
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也者.不受是亦,
不屑就已.柳下惠也,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不怨,厄穷不悯.
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之侧,
焉能浼我?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止则止,不屑去已.孟子乃曰:伯夷也隘,
柳下惠者,不恭肃也.隘与不恭,君子不由.
【原文】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1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2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4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5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制箭师难道比造甲师要残忍吗?制箭师只怕他的箭伤害不了人,而造甲师只怕箭射穿他造的甲而伤人。巫师和棺材匠也是这样。可见一个人选择谋生技术不能不慎重。孔子说:‘与仁共居最美好。居住不选择与仁共处,怎么能算聪明呢?’仁,是天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来阻拦你,你却不仁,这是不明智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这种人只能做仆役。作为仆役而自以为耻,就好比造弓师以造弓为耻,制箭师以制箭为耻。如果真的以它为耻,不如好好去践行仁义。行仁者如同弓箭手:弓箭手必先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开弓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只能反躬自问罢了。”
【注释】 (1)函人:制造铠甲的工匠;函,铠甲。 (2)巫匠:巫,巫师,有时也以巫术治病;匠,木匠,这里特指造棺材的木匠。 (3)孔子曰:以下引语见《论语·里仁》。 (4)莫之御:可理解为“莫御之”;莫,没有人;御,抵御,抗拒。上古汉语的否定句,当宾语为代词时,一般要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5)由:同“犹”。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1闻善言,则拜。大舜有2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3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4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5。”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便高兴。禹听到了有价值的话,就给人下拜。大舜有个伟大的地方,他的善有高于子路及禹的地方,放弃自己的观点,而听从别人的有益的话,乐于从别人那儿吸取优点来行善。他从干农活、制陶器、打鱼直到做天子,没有哪一优点不是取自于人的。优点取之于人而用来行善,就是和别人一道行善。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和别人一道行善。”
【注释】 (1)禹:古代历史传说中开创夏朝的天子,也是中国第一位治理洪水的伟大人物。 (2)有:这一“有”并不像有些注家解释的那样通“又”。 (3)耕稼、陶、渔:《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4)取诸人:取之于人;诸,“之于”二字的合音字。 (5)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句的“故”不表示“因此”“所以”“于是”,而与“夫”类似,可以不译;与,偕同。逢彬按,朱熹说“与”为“许”,那么,“与人为善”就是赞同他人为善(朱熹解释为帮助他人行善),恐非。《孟子译注》说“与,偕同之意”,是正确的。“与”为动词表“赞同”义时,它后面的宾语都很简单。参见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5.9的《考证》。与此相反,如理解这一“与”为表“偕同”的介词,则类似文例不胜枚举。仅仅《孟子·滕文公下》就有好些例,如“与民由之”“与葛为邻”等。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1,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2,其冠不正,望望然3去之,若将浼4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5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6,必以其道;遗佚7而不怨,厄穷而不悯8。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9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10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11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12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服事;不是他理想的朋友,不去结交。不站在坏人的朝堂上,不和坏人交谈;站在坏人的朝堂上,和坏人交谈,就好比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淤泥和炭灰里。把这种厌恶坏人坏事的心情推广开来,他觉得即便同家乡人站在一块,若那人的帽子没有戴正,他也会惭愧地走开,好像自己会被弄脏似的。所以当时诸侯即便有好言好语来招致他的,他也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就是因为他不屑于去就职。柳下惠却不以侍奉坏君为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在朝做官,不隐蔽贤人,但荐举他一定要按自己的原则来办;不被起用,也不怨恨;艰难困苦,也不愤懑。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站在我旁边,你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什么人他都高兴地与其相处,而且从不失态。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也是因为他不屑于离开的缘故。”孟子又说:“伯夷太狭隘,柳下惠不大严肃,狭隘和不严肃,都是君子所不取的。”
【注释】 (1)不立于恶人之朝:不在恶人之朝做官。 (2)思与乡人立:赵岐《注》:“思,念也。”《孟子译注》译为:“他便这样想,同乡下佬一块站着……”焦循却说“思”是“语辞”。逢彬按,焦说恐非。a.“思与乡人立”与“思皇多士”结构不一样,前者“思”后面是谓词性结构,后者“思”后面是体词性结构。b.“思”用为助词也即焦循所谓“语辞”,多见于《诗经》《尚书》等早期文献;通观《孟子》全书,除引文外,“思”没有此种用法。c.如前所述,“思与乡人立”为“思”接谓词性结构,这种文例《孟子》中最为常见,都是“想要”“想着”的意思;且焦循也都不认为应视为“语辞”。如:“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望望然:惭愧的样子。赵岐《注》:“望望然,惭愧之貌也。”焦循《孟子正义》说:“赵氏盖读为‘惘惘’。‘惘惘’即‘罔罔’。”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云:“望望然,怨望之貌。”这样,“望望”就是形容词的叠用,如“好好学习”的“好好”。如按焦循所说“赵氏盖读为‘惘惘’。‘惘惘’即‘罔罔’”,则“望望”应为叠音形容词。先秦时期,形容词叠用可以由“~”式转化为“~然”式或“~如”式,但较少转化为“~然”。那么“望望然”的“望望”,很难认为是形容词的叠用,我们只能将它视为叠音形容词;后者不是字形与音义对应的,可以有多种写法。因此,“望望”就是“惘惘”,也即“罔罔”。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4)浼:音měi,弄脏。 (5)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其采邑曰柳下,谥曰惠,后世因称柳下惠。 (6)进不隐贤:逢彬按,“贤”有两说:一说为贤人,那么,“不隐贤”为见贤人不隐蔽而进用的意思;另一说为贤德,“不隐贤”为不隐瞒自己的贤德。据全面考察,以前说较为可信。 (7)遗佚:即遗逸,不被用。(8)悯:忧。 (9)袒裼裸裎:音tǎn xī luǒ chéng,裸体。(10)由由然:高兴的样子。 (11)援而止之:扯住他不让走;援,牵引,扯;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不动。 (12)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