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孩子回到家里,抱怨说,“妈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说我不该拿了同学的东西。”
☞解语☞孩子从出生脱离了母体到成年,一直都会有“安全感”的缺失问题,表现于“恐惧”失去“父母”尤其是“怕失去母爱”。即使人到成年也一样,只是不同的人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孩子放学回家,总会向父母诉说“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得到了表扬或受了批评”,孩子在外遇到的高兴事或者受到了什么委屈,总要在回家后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哪怕是很小很琐碎的事情。所以家长首先应该是【用心聆听】孩子的表述,如不用心就很难辨别事情大小与真伪,导致误判孩子的感受,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导致与孩子关系紧张☞解语☞
“那你到底拿了没有啊?”妈妈问。“不是我拿的。总是冤枉我!”孩子委屈的嘟囔道。
☞解语☞很明显家长已经开始误判了孩子,或者企图“速战速决”结束谈话,毕竟“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孩子开始已经对妈妈的话产生警惕与反感。孩子说“总是冤枉我”可能是指“老师”也有可能是指“妈妈”冤枉了自己。而且“妈妈”以前可能经常这样“对付”孩子,所以孩子用了“总是”一词。孩子以前可能也这样,把事情说给妈妈听,她也可能从不调查或者没有能力去调查,反而希望通过“审问”孩子得到答案-大部分家长都可能是这样“简单了事”“速战速决”,是吧?☞解语☞
“是你拿的吗?如果是你拿的就承认错误嘛。如果不是你拿的,你也没必要那样在意呀,男孩子要大气一点。”妈妈不经意的教训道。
☞解语☞你看,妈妈开始“不讲道理”了,明显的“和稀泥”。按照妈妈的“逻辑”-孩子错也是错、对也是错,是不是呀?☞解语☞
“都说了不是我了,我干嘛要承认!”孩子委屈的说。“你总是这样……”
☞解语☞可是妈妈错了,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孩子开始“反击”☞解语☞
“你怎么这样跟妈妈说话呀?你以前都不这样的!”妈妈有点气愤。“这么小件事情还去计较,哪像个男子汉!”
☞解语☞妈妈试图“转移话题”,一个问题没解决,又生第二个问题,【怪】孩子小气、不像男子汉,也不知道这样会更加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解语☞
“我怎么了?不跟你说了……”儿子进自己屋,砰的把门关上了,妈妈气的发抖。可是无论妈妈怎么说,儿子也不肯开门。
☞解语☞不跟你说了,可以吧!关门…让你干着急。由于家长在对待问题上“简单粗暴”,孩子用“不说”与“关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挣回面子,惩罚家长……☞解语☞
【老师的按语】
这是家长-孩子间很经常遇到的场景。话题从孩子抱怨老师批评,到讨论男子汉要大气,到顶撞家长,到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到一分钟时间。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了呢?你像这个家长吗?
【综合解语】
☞问题可能不大或者孩子能对付的了,只是给妈妈说说而已。那么,妈妈就多听,简单迎合几句即可。
☞也有可能真有问题,孩子在学校老师同学面前真受了委屈。家长要考虑干预了,如去学校老师、同学那儿调查核实情况,既可能还孩子“公道”,向孩子表明“有妈妈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也让孩子看到妈妈【用行动】表达了对儿子的尊重、重视。
【作者申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本文是根据作者在亲子课程中与家长的真实对话记录整理的,版权©归作者拥有。如需复制,请与作者友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