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一般认为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但是当我再次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们家乡采摘车前草的情形,感觉到这首诗歌是一种采摘车前草的过程,更是一种劳动的智慧传承。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可以看得出来,从我们当时经历过的生活情景可以看得出来,《诗经》中“国风”中的诗歌大多是当时生活的体验,反过来说,要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就可以把它放入到生活中去还原当时的具体情景,或许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
一、原文
芣苢
采采芣苢(1),薄言(2)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3)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4)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5)之。采采芣苢,薄言袺(6)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7)之。[1]
二、注释
1.采采:茂盛的样子。这里指茂盛到可以采摘的地步了,这样这个“采采”一词跟采摘才可以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好理解的多,好联想的多。旧解多作动词。2.芣苢(fúyǐ福以 ):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薄言:发语词,无义。一说“薄”是形容词,薄薄地(采摘),在我们老家,小时候就被教育采摘野菜的时候不能够连根拔起,不能采摘得过狠,留有余地,让它后面可以继续不断的生长,别人后面也可以采摘,这种方式就叫采薄一点;采摘的叶子多而留下的叶子少,这就叫做采厚一点。这个道理跟不能够竭泽而渔的道理,是古人劳动智慧的传承。
4.有:取也。一说为留有。这个意思跟上面的意思相照应,乡下在采摘野菜或韭菜的时候都是要留有一部分让它后面可以继续生长不能斩草除根。
5.掇(duō多):拾取。这里只如果掉在地上,要把它拾起来,体现劳动人民对于车前草的爱惜。
6.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车前草的果实是成串的,用捋的方法,采摘比较快速。 7.袺(jié洁):用衣襟兜东西。同“接”住的接,这词语用得非常的形象,一只手采摘,一只手用衣襟兜住接住,只是因为用衣襟在接,所以直接就用衣字旁。
8.襭(xié协):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一说同采撷,选择。具体的劳动场景之中,我们采摘之后,还要对不合格的叶子把它挑选出来扔掉。因为这是在衣服衣兜里面选择,所以也用衣字旁。
三、译文
关于这首诗的翻译,直接的翻译也感觉有些不通顺,如果把它当作互文的修辞手法,用互文的翻译方法就以避免是直译的生硬。互文修辞的翻译在《木兰诗》中用的比较多,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而不能够生硬的直译。这首诗中的几个动词之间,如果把它看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起来就通顺的多。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情景,一对母子和母女走在大路上,突然看见路边有一些车前草,手边却没有带装车前草的工具,母亲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一边采摘边教育自己的子女采摘的方法。
首先要选择鲜艳繁盛的可以采摘的芣苢来采,采摘的时候要注意保护性的采摘(薄言采之),不能连根拔起,要保留有余地,让下一回或者别人有采摘的。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薄薄地(对每一株不狠心)采摘下来,不小心掉在地上的,要及时捡起来。如果是成串成串的芣苢,可以一把一把地捋下来。
鲜艳繁茂的芣苢呀,一边薄薄地采摘一边提起衣襟兜起来。采摘时不能连根拔起,斩草除根,掖起衣襟兜回来,如果有的叶子不太好,可以挑选拣出来。
就这样,一对母子在采摘芣苢的过程中感受着劳动的快乐,歌唱着劳动的快乐,传授着劳动的智慧。最后就凝结为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歌一一《国风·周南·芣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