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感悟
“新教育”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新教育非朱永新老师推广的新教育。在100多年前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新教育是针对旧时的旧教育所说的,其中诸多思想虽过百年,但依然长青。
杜威说: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Continuous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可见已有的经验是多么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怎样做的事,应当怎样教。譬如游水的事,应当到池沼里去学习,不应当在课堂上教授。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不去实习,即使学了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的。各种知识有可以从书上求的,不妨从书上去得来,有不可以从书上求的,那应该从别处去得他了。
细细揣摩这段话,其中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
其一便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但要学习,更应该参加实践,这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每日困在教室里面,死读书、读死书,那眼界始终不能开阔。唯有亲临沙漠,眼见落日才能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只有站到黄河边上,才可以抒发“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胸怀。又如我们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是“在校内一个人,在校外又是一个人”校内外的表现截然不同,如果在教学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话,那学生就会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增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尤其是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是德育的内涵,行是德育的外显,如何才能够加深学生的德育内涵呢?显然,一味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其结果也必然是课堂上表现得“唯唯称是”课下仍旧“我行我素”,只有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活动通过体验来将德育润泽他们的心灵,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并通过体验活动增加其社会成长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摆脱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两张皮”的现象。
其二便是启发,也就是提出问题的精神,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杜威也说过: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如其不对,就换个法子,如其对了,再去研究一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或学生没有了质疑和提问的精神,那么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当遇到知识的时候,不妨试一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哲学三段论。知识层面运用自学和教授的方法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团队解决、教师答疑的方式解决为什么的话题;通过创设情境、实践体验感悟,甚至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践行怎样做。如此一来,我们的教育会变得更加简单、轻松和有效了。
陶行知先生百年前提出的新教育,历经百年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新,但,绝对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