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家长的我们,相信免不了有这样的想法,看着孩子的不情愿,恨不得直接帮他学了。
想到自己儿时的遗憾,看着现在大好的机会,而孩子不去学,内心失落、无助,挫败感袭来。
我们一定不要迷失在失控的挫败情绪中。我们一定要思考的是,我想控制什么?我能控制什么?控制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吗?我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而且当我们问“我能控制什么?”这个问题后,一定会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哪些是我不能控制的”,这就是界限。
因为我们不是在管自己,而是在管孩子,那就一定要清楚孩子身上哪些我能控制,哪些我控制不了。
这里的“界限”,不是家长和孩子要划清界限,孩子做什么我都不要管,孩子自己学就行。
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学习能力的最重要阶段,孩子的学习不是天生就会的,我们一定要给他支持,搭建好阶梯,让孩子在这个支持体系中更好地让自己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管。
但是,只有我们内在有觉察,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哪些能控制,哪些不能控制。不能控制的,我们怎样去接受?能控制的,我们能用什么样的办法去管?
所以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学习而恼火时,不能陷入这种情绪之中无法自拔,用那种最原始的、最粗暴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要清楚地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一定是跳出这种情绪,去自我觉察,看看我们失控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内心想得到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有自信、有能力的孩子?这才是追随内心的、有目的的教育。
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甚至是破茧重生。
如果生活中我们对自己不够温柔,一直严苛地对自己,我们内在的自我是不知道去反抗的,因为我们从小就适应这种模式。
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个敢于反抗我们的孩子,我们就知道我们的严苛,他不喜欢;我们粗暴地唠叨,他不喜欢,那就一定要找到他喜欢的、对他有效的方式去对待他。
让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练会正确的陪学方法,也学会怎么温柔地、有效地对待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