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我好像是“病”了,且近来愈发严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这浮躁的生活像枷锁一样紧紧勒住了我,无法挣脱。孤独、压力、焦虑相互交织,甚至于自我认知都逐渐模糊,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会走向何方。物质的欲望充斥着我的脑海,至于理想和信仰这些虚妄早已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消耗殆尽。但内心深处总有些不甘,难道只能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任凭岁月将我走过的痕迹风化,什么也不留下。这种“病”已使我头脑不清醒,我害怕有一天彻底迷失在这病症中,却无人知我心迹,寄希望于寥寥数笔,谓后人知。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皖南的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小深切体会过物质匮乏的困苦,也曾目睹父母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无奈。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们勤劳朴实,他们期望子女能够好好读书,像村周边那些厉害人物一样,能够走出大山吃上商品粮,不必像他们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那时的我对山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一年能去几次的县城是我见过的最大世面,山外仅有的印象也只是父亲每次去外地务工时带回来的一些新鲜玩意,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满足虚荣而已。
对于学习,我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只是朴素地觉得父母有所期待,周边人因成绩对父母的夸赞总能让我内心自嗨一番,便也坚持学下去了。高中磕磕绊绊压线进了一所省重点(入学后评上的),三年倒也按部就班、无功无过的糊涂过去了。第一次高考我距离普通本科差10分,我猛然警醒,觉得学习这件事可能真是个严肃的问题了。毕业聚会大家依依惜别着高中的时光,稚嫩的眼光中更多的也都是对未来的迷茫,这届同学有升入大学的,有跟着父母去厂里搬砖的,我真切意识到到读书确实来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时点了。我没有填写志愿,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考上了省属重点本科院校。
大学在省会城市,入学的路上,看着鳞次栉比的都市建筑,山外世界的繁荣喧嚣直冲冲的往我的眼睛里钻,一点点破开内心那经年堆积的尘土。同宿舍有6个人,有北京、海南,还有省内的一些城市的,班上同学天南地北的都有,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多除县城以外的外地人,我像一个土老帽似的跟他们介绍着,听着他们各异的口音。大学期间,第一次去KTV,第一次去网吧刷夜,第一次去大商场吃火锅,第一次...,物欲横流充斥着每一个空间。诚然我是自卑的,我所经历的这些新鲜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我努力想要去融入他们,像他们那样洒脱,像一个城里人,却狠不下心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大学四年,我依旧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每年也拿些奖学金,只是不想让自己堕落的比别人差而已,就是这点可怜的自尊支撑着我虽没有什么成绩,却也不至于荒废学业。
转眼到了毕业的季节,大家也开始各奔前程,大部分人海投简历找工作,另外一部分起早贪黑占座考研。有一些家里有门路的同学早已铺好了毕业后的连通路,我也深切感受到“有关系”、“打招呼”是多么的重要,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关系”与人生的抉择有很大的关系。我属于考研一族,为了能够坚定信念不受干扰,在校外租了房子专心学习,在亲身感受到名校的资源和光环后,把目标定在了国内前十的高校。第一年失利后,我毅然选择了二战,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名校,开启研究生的生涯。
研究生就读高校,在我所学的专业是TOP1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是本科院校远远所不及的。名师授课、院士讲座、专家论坛、行业顶尖研讨会大会,以前教科书上的名字真切的站在面前,传播着他们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无一不让人兴奋激动。然而此时,我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内心的自尊与坚持支撑着走到这里,也只是顺着世俗下的“有前途”这条路往前。研究生期间,有很多同学申请硕博连读,国外联合培养,或者已经开始刷题准备大厂的实习,我依旧浑浑噩噩,除了完成导师交代的课题外也无其他成就。我不知道读博的目标是什么,也自知无法负担国外的读书费用(跟其他同学雅思、托福的成绩单相比,四六级显得有点可笑),对于工作也形不成什么具体概念,只是觉得毕业了我就是名校硕士了,找一份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父母对此应该也比较满意,亲朋好友过年过节来家的时候面子上也过得去,仅此而已,毕竟山里面所谓的大世面也不过如此。就这样,我顺利硕士毕业。
现在回过头来看,近20年的学习生涯于我而言,似乎是个玩笑。我用尽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终归没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可悲...可叹....可怜...。我没法用那些假大空的信仰,和世俗定义下的学业有成来总结这一生在校生涯,因为内心深处我从来就没有毕业过,“我为什么而学”的毕业论文才刚刚开了题,只能奢望社会这所大学能让我顺利结题毕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