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曰:“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国迁其可乎?”子产曰:“雖可,吾不足以定迁矣。”及火,里析死矣,未葬,子产使舆三十人,迁其柩。火作,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寘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书焚室而宽其征,与之材。三日哭,国不市。使行人告于诸侯。
宋、卫皆如是。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
译文
郑国还没有发生火灾以前,里析告诉子产说:“将要发生大的变异,百姓震动、国家差不多会灭亡。那时我自己已经死了,赶不上了。迁都,可以吗?”子产说:“即使可以,我一个人不能决定迁都的事。”等到发生火灾,里析已经死了,没有下葬,子产派三十个人搬走了他的棺材。火灾发生以后,子产在东门辞退了晋国的公子、公孙,派司寇把新来的客人送出去,禁止早已来的客人走出宾馆的大门。派子宽、子上巡察许多祭祀处所以至大宫。派公孙登迁走大龟,派祝史迁走宗庙里安放神主的石匣到周庙,向先君报告。派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管理范围以防火。派商成公命令司宫戒备,迁出先公的宫女,安置在火烧不到的地方。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到处救火。城下的人列队登城。第二天,派野司寇各自约束他们所征发的徒役不散开,郊区的人帮助祝史在国都北面清除地面修筑祭坛,向水神、火神祈祷,又在四城祈祷。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他们的赋税,发给他们建筑材料。号哭三天,停止开放国都中的市场。派行人向诸侯报告。
宋国和卫国也都这样。陈国不救火,许国不慰问火灾,君子因此而知道陈国、许国将先被灭亡。
这里郑国大夫里析也预言了大灾变,将对国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提出了迁都的建议。显然,一个国家不可能为了尚未确定的灾难,而迁都避灾,子产就算相信预言,也不可能做出迁都的决策,纵然里析是生前的最后一次预言。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大都是木结构建筑,一旦发生大规模火灾,对于一个城市也是灾难性的,应该也积累了不少面对火灾的经验,在传文中我们也不是第一次看到防火救灾的记录了。我们来看看郑国面对火灾的反应,先是把晋国的公子、公孙送到东门之外,大约是晋国这样的上国贵族桀骜不驯,不好管理吧!接下来是各国使节的安排,新来的人员还没安置好的统统送出城外,已经安置好的人员则约束他们在使领馆区域,不要乱窜增加混乱。重要的祭祀处所专人巡查,并把占卜工具和神主集中管理。各个仓库的管理人员巡视防备自己的管理范围,迁移宫女,军警人员巡视救灾并防止有人制造混乱。
灭火后,第二天召集民工修筑祭坛,因为古人迷信做一些法事可以安定民心,当然也会搭建临时住房之类的吧?还要记录受灾人员,发放救灾物资,减免赋税,还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宋、卫两国都差不多,四国大火只有陈国对于防灾救灾不积极,许国则没有对这些受灾国家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所以传文中预言陈许两国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