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影子的秘密
一、教材简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图片聚焦问题“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探索板块,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同时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影子的秘密进行总结归纳,并了解影子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是有联系的。
拓展板块,通过观看天然遮挡物——云的各种形状,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和大自然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影子是学生熟悉却又难以理解的概念。大多数学生能够描述生活中影子的样貌,知道影子形成的基本条件,知道改变影子的方法。但对于影子的认知还停留在生活化、碎片化和操作层面,
未能深入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有的学生用光线的通过被遮挡物挡住来解释影子的形成,认识到有遮挡物的存在导致光的消失。他们觉察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但对影子的形成原理难以理解。可见, 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改变影子这样操作性的认知上。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谈话:介绍中国古代的手影艺术。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手影表演视频(图3)。
问: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用手表演的物体影子?你知道这些好玩的手影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验过程,探寻变化
刚才我们看了手影视频,非常震撼,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非常的常见,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木圆柱、一个手电筒,你能造一个木圆柱的影子吗?
活动一:用以上实验材料产生一个影子。
汇报 :1你是怎么进行实验产生影子的,请你演示一次?2不同的材料模拟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演示,手电筒产生光,木圆柱遮挡光线,称为遮挡物。
追问:是不是只要有光和木圆柱就能产生影子吗?你们刚才是在哪里看到木圆柱的影子?
在科学上我们把接收影子的平面称为屏。刚才同学们做的木圆柱的影子就呈现在桌面上,那这个桌面就是屏。
产生影子的条件:光、遮挡物、屏。
过渡:出示视频《手影表演》中的一些截图(图4),问:图片中的手影有什么变化?
预设:大小不同,方向不同,形状不同……
讨论:影子会产生什么变化呢?它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测:1可能与照射的角度有关;2可能与照射的距离有关;3可能与遮挡物的形状有关。
这些猜测是否都正确呢?我们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二:影子会产生什么变化
出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5),介绍操作方法:
1.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木圆柱位置不变,画出木圆柱的影子。
2.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手电筒位置不变,画出木圆柱的影子。
3.改变手电筒与木圆柱的距离,画出木圆柱的影子。
温馨提醒:用箭头表示手电筒,如果两种方法产生的影子变化比较微小,视为同一种方法。每改变一次用画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
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并提供改进后的实验记录单
(三)研讨:分析变化,寻找规律
汇报:1改变手电筒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木圆柱的摆放,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3通过实验,对于影子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其余小组:仔细聆听,做好评价或补充的准备。
预设:我发现,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发生变化;改变木圆柱的摆放,影子的形状发生变化。所以,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和遮挡物的形状而发生位置,方向和形状的变化。
问题:根据今天的实验,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现在你知道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吗?能具体说一说吗?
视频: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并描述影子的产生。
小结:光在行进的过程中,被物体遮挡,照不到的地方是暗的,产生了影子。
小结:随着一天中时间的推移,太阳的位置从东向西变化,而影子的方向刚好相反,从西向东变化,而且影子的大小也会随着太阳的照射角度而发生大小改变。
(四)拓展:运用规律,解释生活
同学们,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观看看了手影表演,老师知道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利用投影仪,来做一个手影,让其他小组来猜,这是什么?
除了手影之外,影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出示图片:皮影戏,无影灯等。此外,当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出示照片)。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去大自然找一找云的影子。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1、新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出: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本节课,除了产生影子,量影子长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思考,更通过有效提问,来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因为问题提得好不好?是课堂的脚手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深度思考。
2、影子形成的秘密——影子变化的秘密——影子作用的秘密,转化为学生学的逻辑:“画影子——量影子——用影子“。这样的逻辑主线来贯穿本节课,呈现学生学的逻辑线条,基于学生学习的逻辑特点进行课堂创新。
3、在利用教具记录影子的变化环节中,我应该用多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科学的实验结果,而不是利用两组数据。
4、课堂设计不够饱满,导致上完课还有五分钟时间多余,我应该可以设计一些手影游戏等充实课堂,并激发学生兴趣。
5、首先,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脱离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的想法可以多、发散、具有创意性,都不应否定与打压,这是学生有探究性、有想法的良好表现,在提出表扬的同时,我应该思考,学生的操作或者回答是否已经超出本节课的重点,是否太过发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必须强调课堂中聚焦研究的问题,帮助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归纳与整理。再者,如果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超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的确是教师在之前的磨课过程中没有预设到的情况,那么教师首先考虑的绝不是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认真的倾听学生,了解学生想表达的内容,真正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有创意的答案与想法,谁说非要教师教学生,学生也能教会老师。学生每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与回答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欣赏,只有真正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发自内心的欣赏他们,才能做到灵活应对课堂中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