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继续分享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
思维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今天的分享内容是:第七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
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展开工作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一些家长、老师和教练错误地理解了思维模式。
所以,作者下决心想要去寻找他们的误解源自哪里。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2)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3)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01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就这么简单。
二、什么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错把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解为其他概念
1、将成长型思维模式称作“开放型思维模式”。
如,将身上某些优点,如思想开放、灵活性高,称作“成长型思维模式”。
但拥有灵活性和开放的思维,与专注于个人能力的发展是两件不同的事。如果远离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真正意义,也就远离了它所带来的益处。
2、将成长型思维模式等同于只关注努力
很多人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只关乎努力,特别是去夸奖别人的努力。虽然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仅包括努力,还包括采取新策略、寻求帮助等过程,目的是帮助人们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不能单纯地称赞努力,还需要将努力与结果关联,也就是和孩子们的学习、进步与成就关联。
3、将成长型思维模式等同于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事”
有些人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等同于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做任何事。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像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者一样相信孩子们拥有的潜能,而且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你可以做任何事”,而是要帮助他们获取技能和资源,通过努力达到他们的目标。否则,“你可以做任何事”这只是一句空洞的安慰,这是将责任完全抛给学生们,让他们觉得,如果他们没有达到目标,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话,反倒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02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我们只能是一步步接近成长型思维模式。
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时候,接受自己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一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
其次,要弄清楚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例如在面对巨大新挑战、奋斗进入死胡同、遭遇巨大失败或者遇到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时,固定型思维模式可能会出现。明确这些触发因素后,我们要努力克服它。
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培养,比如反思自己心中的英雄,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就的;反思自己认为别人比自己更聪明或有天赋的时候,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他们使用了更好的学习方法;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评判自己,而是思考如何学习和提高;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夸奖和鼓励他们;积极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被归入否定型刻板印象的人,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等。
03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虽然,随着成长型思维模式开始广泛传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宣称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的理解
1、教育者的错误理解
在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方面,一些教育者错误地认为只要称赞努力的过程就好,而忽略了结果的关联。而且,当人们知道研究者是思维模式的研究者时,经常会错误地认为只要去称赞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就可以,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理解。
在所有关于称赞的研究中,确实对努力的过程进行了称赞,但也将其与结果关联,也就是和孩子们的学习、进步与成就关联。
2、家长和教师传递中的问题
很多家长和教师虽然可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不一定能将其传递给孩子或学生。孩子一般不会直接看到父母头脑中的思维模式,父母公开的言行反而对孩子影响更大,他们一般会学到父母的言行。例如,父母的称赞方式不一定与他们的思维模式一致,即使有些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依然可以看到他们会夸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父母表现得焦虑,或者表现得非常关注孩子的个人能力,会更容易促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那些对孩子的挫折表现出兴趣,并将其视为学习良机的父母才能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们的孩子。
这些父母认为挫折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认为这些挫折可被视为学习的良机,他们会直面和处理这些挫折,并告诉孩子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另外,在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方面,不仅自己要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需要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像父母和老师在称赞孩子、面对孩子的失败时的反应,以及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都会影响孩子形成的思维模式。
点井蛙读书关注我的简书发文,或许对您会有不一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