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注重讲一个“学”,学习怎么做人,可以用“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正”来解释,就是正己——匡正自己,让自己变的完美。学会做人的目的其实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了书就是要出来为天下苍生做事——积极入世,就是要为政,因此《学而》与《为政》有很深刻的内在联系。你先要把自己完善好,走出你所在的小圈子,走到整个社会里,治理天下。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正己的心得来正人,譬如北极星,居于天顶而满天星斗都拱卫着它。”
为政以德——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以德为政。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这和北极星有什么关系
其实是用了一个比喻——把统治天下的人比作北极星。——譬如
那为什么选择北极星——因为它是北半球最亮的一颗星,很多星星都围绕着这颗星旋转。
那么我们人类中间的这颗北极星也是这样的,许多人都会环绕着他,和他一起治理天下。
当然你肯定不是就呆在那儿什么也不做,因为你要“为”
那到底怎么治理国家-用德治国。
这是孔子讲的治理天下的最高标准,诸子百家都有自己治理天下的理想,儒家的理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本来道家也讲,其他家也讲。
首先完善自己—你统治天下,你得完善你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人生境界,用你的境界来感染天下的人,使天下的人纷纷来归顺。
不是你统治者要管这样、管那样,整这个,整那个,而是修炼自己,你自己学好了,天下之人就会向你学习。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美好政治理想,强调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以修身为本。
拓展:怎样作一名班干部。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治理天下为什么要讲诗呢
因为孔子一生都在提倡诗教——用诗来教化民众,用诗来治理天下,用诗来陶冶民众的性格。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要用诗引起人们对于生命、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诗言情——情的范围很广,如爱情、亲情、师生情、对自然的情感,人情世故等
兴于诗——兴起,引起人的情感,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引发出来。将我们的情感调动起来
立于礼——用礼来使自己立起来。小孩子先学诗,再学礼节。所以颜回说孔子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对我们调动后的情感进行约束,
成于乐——情感与约束达到平衡和谐。
我们古代的小朋友最早的启蒙读本就是三百千之类。你一上来和小朋友讲大道理,肯定有些对牛弹琴,那么让小朋友们背诗歌,诗歌简短,有情感,形象生动,我们晚上一看到月亮,脑海里总是会想起李白那首鼎鼎有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大家诗歌背诵的范围更广的话,看见月亮,也一定会想起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杜甫的《绝句》
诗是最能陶冶情操的,诗歌是言情,情的范围很广,爱请,亲情,社会人情,对自然的情感。诗能唐疼向往真善美,净化人的心灵。如果我们小朋友识字一来,你就让他读《易经》《春秋》,讲的摸不着头脑,肯定就不想学了。一开始讲“管关关雎鸠”“逃之夭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讲我们每个人遇到人生问题:爱情、事业、生命。
相传孔子做过“删”诗——《诗》
采诗观治——诗歌可以反映民心的向背。
邪——没有杂念,没有邪念,讲究真——因为这些乐官采集的诗歌大部分是民间真实的心声,他们用音乐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那么孔子有没有具体评价《诗》中的一首诗歌呢
还真有,请大家翻到3.20——快乐但是不过分,淫——雨水过多叫过淫,《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淫引申为过分。
哀而不伤——你可以哀愁,但不可伤心。伤心会带动你一系列的身体器官一起受伤,哀伤过度,伤肺,比如待遇多愁善感,最后一命呜呼。“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君子苦苦追求淑女的艰难过程。
诗歌都处于真情流露,能打动人,所以孔子要诗教,要用诗来教化民众,老百姓要读诗,在读诗的过程中,陶冶性情,移风易俗。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一句放在2.1后,为政的关键是教化民众,用什么教化呢,当然要用诗了呀,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东西取教化。
既然孔子对评价,那么他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过《诗经》教育他的子弟吗
聪明的小朋友发现了1.15,上周已经讲过了,聪明的小朋友又发现3.8子夏主动用《诗经》力的话来问老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
重点:1、首先要有心,再用礼来约束自己。2、思考:人生的底色应该是什么样的(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一个正确做人的品行,一种高远的情操——好的品质,约束好你的行为。
3、举一反三——学习方法。
当然,孔子作为一位有德行的老师,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弟子,我们不禁要问了,他对自己的儿子是如何教育的。其实,孔子教育他的儿子的方式和弟子也是一诗经来进行教育,不信,我们翻到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