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开始了台湾本土虾皮了。
第四天开始出单,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本土店劫持跨境店的流量。本土店店铺权重比跨境店铺高,同样的产品出现在本土店和跨境店的时候,本土店排名靠前。
很流氓的野路子,但是操作层面很辛苦,要批量采集,上活动测试,筛选有流量的产品,删除没有流量的,放大有流量的产品,依次循环往复。
这种属于短期赚钱,长期赚钱的一定是能能带来优势的,优势的价格,优势的速度,优势的用户体验。
太繁琐太慢,于是又关注了几个其他项目。
基本上单人的月利润都是一万以上,但是有个缺点,都是割韭菜的居多,筛选项目特别累,要从一大堆吆喝的人中间,去找到确实可以盈利的项目。
到时候圈子线下聚聚交流交流,看有没有的玩。
想到了另外的玩法,既然本土店的排名优势这么大,那就顺应平台的规则,把跨境店卖的好的产品,直接库存到海外仓去销售。
等于是都在井里往上爬,跨境店在前面辛辛苦苦的搭梯子,梯子搭好以后,本土店由于跑得快,直接冲上去然后把梯子砍掉,太坏了。
想到了丁元英找乐圣化缘的事情,这是本土店找跨境店化缘,劫富济自己拦路打劫的玩法。
这样的玩法势必要用一些下三滥的运营技巧,就是刷单。说到刷单,明明是一个违规的事情,为什么却屡禁不止呢?
我思考了这个问题,这是由于平台的底层逻辑导致的,平台的底层逻辑,就是把流量分配给能带来销售额的商品。
系统怎么判断哪个商品能带来销售额呢?从成交的订单来看。而一百个新产品在激烈的竞争,怎么让新产品脱颖而出,让系统看到这个商品有潜力呢?
那就是刷单了!欺骗系统。
不欺骗系统能不能玩呢?也可以,但是很慢。假如平台新上了100个产品,这个类目只有1000个流量给新品,那么每个产品只能分的10个流量,而这10个流量能不能成交要看运气。
如果这里有3个产品产生了订单,那么剩下的97个产品就等下一轮流量,而这三个新品,被放入了一个更大的流量池,这次就不是分10个流量,可能是给100个流量了。
这个时候,如果产品还不错,就肯定会出订单。如果产品差,就会在这一轮被淘汰出去。淘汰的就丢弃,等待下一轮。留下来的放在下一个更大的流量池去展现,最后好的就越来越好,差的机会渺茫。
这就是算法,基本原则是流量是有成本的,流量只给能带来销售的商品。
自然法则,马太效应说的就是这个,好的我给你更多,差的你就拜拜。投资也是这样,钱只投给能带来回报的人。都有回报怎么办呢?只投给带来更大回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