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师范生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想这并不是让老师真的成为一个孩子,而是从一个大人的身份出发,用孩子的心态去理解孩子,用孩子眼光去看待同一件事,只有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内心所想,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教育孩子。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得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但是等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这个故事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站在大人的立场,就很难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
要想变成真正的小孩子,必须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差异。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做的是教育、激励与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强加或命令,甚至是一意孤行的塑造!辛弃疾的诗词这样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时常能发现爱好“锄豆”的孩子,发现喜欢“织鸡笼”的孩子,也能发现擅长“剥莲蓬”的孩子。我们不能说哪个孩子更好,更不能强制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尊重孩子的喜好,保护孩子的天性,把与众不同的天性当作各种植物的种子,为这些种子的发芽,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这些种子才能生根、破土、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只有这样我们的百花园才能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要想变成真正的小孩子,我们还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试想如果我们看到了爱迪生孵鸡蛋的情景或是面对他千奇百怪的提问,我们会怎样?也许大部分老师也跟爱迪生当时的老师一样,摇头,嘲笑,给他贴上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坏家伙”的标签。没想到这个“坏家伙”竟然改变了全世界。假如当时老师赞赏他如此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会不会有更多的“爱迪生”出现?
小孩子蕴含着大能量,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发明家。尊重、理解、热爱,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或许我们的孩子中间也会有瓦特、牛顿、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