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双三角法化解育儿难题”。主要是围绕想法-行为-感受者三个因素来展开,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主要构成。
想法导致行为,行为引起感受,感受会再次影响想法。这是个循环。
在沟通中,我们的“三角循环”和他人“三角循环”会存在差异,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我原来说的是这个意思,但是他人却是另一种想法、亦或者做出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等。这和个人成长环境和阅历有关。
而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来说,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哭闹。
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如果不理解儿童发展规律,对儿童的三角循环理解会有误差,从而引起不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模式。
例如孩子小月龄口欲期的吃手、2岁左右的扔东西等,都是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因此要和月龄发展相结合,这样我们就不容易陷入错误的三角判断。
再回到双三角。
每次出现问题,要先分析到底是谁的问题,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自身的问题,亦或者双方都有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比如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父母看见,那就是孩子的问题,要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像我们现在4岁了,比如不好好吃饭,那么最终会饿肚子,吃饭是孩子的问题,父母无需特别操心,还要一直操心喂饭,或者唠叨等。让孩子承担自然行为后果,多经历几次就能明白该如何让自己的吃饱。
当然,这也不是一刀切的问题,假如孩子肠胃不舒服,那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个钻石问题,父母袋孩子看医生调理肠胃等,帮助孩子更好恢复。最终在吃饭问题上,依然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比如,我们家孩子因为不好好吃饭而导致迟到。我之前会经常催促他快点,甚至帮忙喂饭或者穿鞋子等。
这个问题最主要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过多插手。但是要跟孩子讲明白,如果这么慢,会迟到,会不能做早操,不能和小朋友们玩的更久等。但是不宜唠叨。如果为了赶时间,而帮孩子喂饭或者穿鞋子,会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有父母兜底,父母会过不去,会影响他的独立乃至对迟到这件事情的判断。
所以,放下对孩子迟到的焦虑,同样让孩子亲自动手,吃饭穿衣穿鞋子等。否则到了小学,这些本该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会因此而累到父母。
想法是最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是相对容易的,感受是最快的。所以,我们事后要和孩子分析,迟到了的感受是怎样的?共情,接纳,不批判,温和接受。然后让孩子提出解决的办法。孩子可能就会想到早起,好好吃饭等。怎么样才能早起?怎么样才能好好吃饭?需要妈妈帮助嘛?比如早点叫你起床,亦或者提醒?亦或者别的。
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去解决,主动性更高些。
想清楚了孩子的问题,父母配合,比如自己的事情都先做好,然后预留更多的时间等。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孩子了,必要时给予提醒,不要变成自己的问题而急急忙忙都帮孩子做了,孩子就成长不了。
所以,看见各自背后行为的需求,分清楚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父母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孩子的需求,自己的需求,各自归位,处理起来就能淡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