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北大教授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原因是这名教授在网上吐槽自己的孩子是学渣,还说“这就是天道”。
原来,这位教授叫丁延庆,是北大的高材生,从北大毕业后考上了北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硕士,再后来又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
而丁教授的妻子同样是北大的高材生,但他们却生下了一位学渣女儿,丁教授说:“我们夫妻俩智商都不低,天天给女儿辅导作业,但你必须接受她是一个普通人”
这种平易近人的说辞,说到很多“学渣”父母的心坎里,很多父母真的就释怀了——连北大教授的孩子都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看完丁教授的视频,我还真是笑出声来了,觉得这位父亲太有趣了。
但是同样的言论,我也曾在另外一个教授的身上听到过,没错,她就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刘瑜,她说过,她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刘瑜的演讲视频我也认真看过,全程很压抑,道理我都懂,但是听着总不是滋味,她的那次演讲也被无数网友抨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一个道理,一个得到大家的喜欢,一个被大众嘲讽?
这里面其实是说话姿态的差异,北大的丁教授,虽然他也是身居高位,但他是以一位父亲身份在分享,而在分享的过程中充满着对孩子的关爱,这样的姿态很容易得到家长的共鸣。
反观刘瑜教授,她一直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用说教的方式在与家长们沟通,好像在说,我的孩子可以选择普通,但你们的孩子注定普通。这样的姿态自然会引起家长们的反感。
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时刻注意自己说话的姿态,同样的道理,不同表达,效果可以是天和地的差异,懂得放低姿态,平等沟通,我们才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可。
我是@飞翔的海马,专注于个人知识管理与效能提升。欢迎关注我,陪你持续学习,解锁人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