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表述上具有言简意丰、精粹典雅、意境深邃的特点。此外,其合辙押韵使其还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需重视诵读和品味。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诵,讽也。”段玉裁注曰:“倍文曰‘讽’,以声借之曰‘诵’。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是通过对节奏、音韵的控制与把握对文章做进一步阐释的。“读”指的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来理解文章理性涵义与感性情感,从而获得文章意蕴。
“朗读”与“诵读”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朗”与“诵”之间。“朗”有放高音量的意思,朗读即为清晰响亮地读出来,可以看出,朗读是与默读相对的。简单熟悉文本之后即可进行朗读行为,但是诵读则要求建立在对文本有一定的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诵读可以用在文言文学习的各个阶段。诵读参与到课堂之初是对文章的初读,把握文章大意,初探作者感情色彩即发生于此。诵读置于文言文文本学习之中是对文章的深入体味,包括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思考,触及文言文得以流传千年的秘密。深度学习之后的诵读则是对学习过程的一次梳理,从新从深形成对文本的总体认识,并能站在悠长的文化史上感悟文言文最本真的魅力,感受每一篇文言文背后蕴藏的时代力量,以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切身的体悟。
在初读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规范读音,二是感知文章。初读课文要与朗读结合起来。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则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感情色彩。初读课文只需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对文章的细节不必深究。对不同的文体应作出不同的要求。
注意引导学生初读时锻炼自读能力与语言概括能力,许多教师会在作品初读时要求学生找出文本的主旨句,文言文也不例外,这是一种迅速把握文章主要感情色彩与思想内容的有效方式,但在初读阶段有一定的困难。在文章的感情色彩方面,学生只需讲出大致感受,细致感受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在初读时,帮助学生理清大致的情感线索,对初读与悟读都有极大帮助。
2. 悟读——读透内容
悟读建立在深度学习之时,力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之后,能通过诵读与思考的形式达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悟读决定着文本学习的程度。悟读是深度学习的助推器,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大致会讲解实词、虚词、句型以及思想内容。知识点类讲解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记忆,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譬如,同桌互讲、提问展示等。悟读是需要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诵读时教师应该对重音、句读等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晰重音,把握文章重心。
悟读要读出文本之下隐藏的内容,包括主人公的思想转变历程或哲学思辨过程,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梳理过程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节点或重点语句,这样学生才不会偏离文本的中心,对无谓的细节挖掘过深。
3. 美读——读出美感
文言文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原因在于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以及后世作家进行的仿古创作,他们在创作时着意依据音律与节奏,琅琅上口,便于诵读。不仅古人在创作时十分重视声韵,后世许多文学评论家也是多从声韵入手。姚鼐说:“诗古文要从声音徵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若是不出声反复诵读,就很难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美,美感与情感的感知也会大大减弱,故体味文言文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