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重,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刘苗
内容摘要:
重新厘清“言”与“文”的概念,提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恰当地处理好 “言”与“文”的关系。“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文”是文言文的灵魂,应改变目前“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教学中,无论是因言释文,还是因文悟言,都是要做到“言”“文”和谐统一,以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文言教学 “言” “文” 并重 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三大现象:
一是重“言”轻“文”。认为文言教学的重点在字、词、句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偏向具体的文言知识,讲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文言作品的内容和文学韵味,使学生渐渐感到文言文的枯燥乏味,也就渐渐失去了学文言文的兴趣。
二是:重“文”轻“言”。即过于追求文言作品的文学性,忽略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对文言字词的掌握却并不扎实。
三是:“言”与“文”的简单相加。就是教师虽然注意到了文言文教学既要有“文”又要有“言”,但是在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存在僵化的现象,将两者割裂开来,而不能将两者合理地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达到文学熏陶和文化浸染的目的,也不能授予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最终导致富有文学成就和文化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肢解得七零八落。”[1]
那文言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兼顾“文”与“言”的平衡,做到“言文并重”呢?下面我就以部编版五四制语文教材中《学弈》一文为例,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言”与“文”的关系,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在朗读中搭建“言”“文”桥梁
叶圣陶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2]要想深刻理解文言文的深层意蕴,需先熟读直至成诵,离不开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到读出美感,搭建“言”“文”桥梁。”[3]
1.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有很多多音字、通假字和生僻字,这就造成了学生诵读的障碍。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正音。比如:《学弈》这篇古文中有“为”、“缴”、“与”三个多音字,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读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注意文中有哪些多音字是需要在朗读时注意的。读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和易读错字。这样,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比如:《学弈》这篇古文中,很多学生在读“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时,经常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了解句子结构或句意来把握句子的停顿。当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停顿时应该做到声断气连,在朗读时可根据古文的内容配上相应的音乐,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3.读出语气和情感
古文中有不少“乎”、“矣”、“也”等语气词,在诵读含有这些语气词的句子时,也要让学生重视诵读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比如:《学弈》中文末有句话“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里就要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和作者的态度。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朗读,明确停顿、语气和情感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进行朗读。当学生反复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声情并茂地去朗读时,其实就已经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找准路径,由问题入手品“言”赏“文”
朗读只是文言文教學的一步,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言”赏“文”。钱梦龙说:“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由此入手,带动全篇的教学。”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其实,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篇幅更加短小,只要认真研读文本,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往往很容易发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通过一个或一组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实现在赏“文”的过程中落实“言”的教学。
找准路径,由问题入手品“言”赏“文”,“必须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合理地设计问题,使主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最好是既可以需要理解“言”,又能够兼顾“文”。教师设计一组主问题时,设计的问题需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应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应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4]比如:在教授《学弈》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学生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谁教谁下棋?学的过程如何?学的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这三个问题也就理清了本文的写作脉络。接下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落实字词句的教学。
在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谁教谁下棋”时,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谁教谁下棋?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中“使”和“诲”是什么意思?整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2)弈秋是何许人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善弈”是什么意思?
②从这句话中哪里能看出弈秋善于下棋。
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从“弈秋”和“通国”两个词语中能看出他很善于下棋。
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二人下棋,那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呢?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字意、句意。
(3)二人学的过程如何?
①用横线划出二人学弈过程的句子,思考你能分别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二人学习时的态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②从哪里能看出前一人学下棋时是专心致志的?(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③“其”、“惟”是什么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④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另一人是三心二意的。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至”、“援”、“缴”“之”是什么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3)二人的学习的结果怎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由此,整堂课中我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这样,一方面改变了从头到尾把字词句翻译一遍再讲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鲜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另一方面,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入手进行设疑,关注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改变了孤立乏味地串讲字词的状态,以此带动全篇教学,有效实现“言”“文”合一。
三.归纳迁移,促进“言”“文”融合
课内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品味文本的内涵,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最终学会迁移运用,逐步提升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中学到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及特殊句式,逐步将知识系统化。比如:在《学弈》这篇文章中,“之”这个虚词出现了六次,因此,我让学生课下整理文中“之”字的含义并且整理“之”的用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我也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学古文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的古文学习中。这堂课,我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五大方法,即(1)多朗读;(2)看注释;(3)解句意;(4)释全文;(5)明道理。并且在课下给学生推荐了与本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纪昌学射》这篇文言文作为迁移材料,引导进行迁移学习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言”,而且也能提升对“文”的品读能力。
总之,虽然“言”是“文”的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孤立地离开“文”而去理解“言”。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应该是并驾齐驱的。做到“文言并重”,可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中找到解决的出路。在具体的文言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言”、在“文章理解中强化言”、在“主问题引领下品味言”。作為语文老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之路上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美芳.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言”与“文”结合策略探究[J].现代语文,2013.10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4.
[3]员岩岩.基于“言文并重”理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51.
[4]庞玉莲.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文言并举”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52—53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