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从大的层面要关注“一体四面”,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操作呢?
一.对课文进行教学解读,确定文本的要紧处、关键点。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有“读者”思想,在“读者”思想中,去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也是一个读者,这样呢,就可以保持和学生一样的视角。具体怎样确定这篇文章的要紧处、关键点呢?
首先,初读课文,结合助读材料,对课文教学要点有一个整体把握。哪些是助读资料,比如单元导语、课前导语、课后练习,甚至还包括历代对文本的解读成果以及当代其他学者的解读意见等。在我平常的教学中,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要关注,课前导语关注得不够,至于其他名家的解读,就关注得更少了。所以,面对文言,基本是原地踏步闭门造车。以后,在上经典名篇时,还是要从这些方面下点功夫。
其次,细读课文,从文本的具体段落、语句中确定文本要紧处、解读的关键点。哪些关键点蕴藏在具体段落和语句中呢?本书是以《桃花源记》为例,本文的关键点可以是文本内涵,具体说就是文本的现实意义、简洁隽永的语言。在第一个基础之上,深入文本确定教学点,这一步决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点。如果教学点没有确定好,那么这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就废掉了。
第三,区分不同类型的文言现象,重点关注有理解障碍的字词。同样以《桃花源记》为例,比如,难字难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如果是一词多义,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那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这一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重点,是难点,但也要有个度,研究文言现象的目的是读通读懂文本,而不是为文言而文言。在处理文言现象的原则,可以再次参考前文提到的四个原则:放过、突出、深入、分离,这样,才能轻重有度,进退有据。
二、把握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状况,确定同化、顺应策略。
首先,搞清楚学习经验状况指什么。它包括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两个方面。比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对其背景了解不深入,或者了解起来有距离感、隔膜感。这就是生活经验带来的缺失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教师就要花功夫如何把学生带入那段历史,让学生与其距离更近些。那么,这就可能涉及到这段古代历史了。我是这样考虑,如果讲历史,是不现实的,我觉得可以讲一个那个时代的名人的遭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去感知这段历史。至于语文经验,比如《桃花源记》属于叙述类的,在七年级学的《聊斋志异.狼》《世说新语》等都是,这就可以进行经验套用,对叙述文言文的陌生感就会减弱。
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状况,这是前提,清楚了学习经验,那么就要考虑同化、顺应的策略。
什么是同化,什么是顺应,对于我来说,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在这里就不贻笑大方了,更何况,还要把它变成可操作性的方法,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举两个例子来看看,启发一下自己遇到这种问题时,可以采取的方法。比如学习“缘溪行”的“缘”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缘”字的义项依次呈现出来:①衣边、边饰②围绕、绕③攀援、攀登④顺、沿⑤依据、凭借⑥姻缘,机遇⑦介词、由于、因为。罗列这些义项,就是展示了这个字由本义到各种引申义的变化,学生理解“缘溪行”也就高屋建瓴了。再比如,学习“后遂无问津者”的“津”,这是一个新语境,“津”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一下可能想不明白,我们提示“无人问津”这个学过的成语,那么“津”字就一下子明朗了。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除了找到要紧处、关键处、教学策略之外,接下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三者的确定,要考虑文言、文章、文学这三个维度,关键要着眼于细部,通过细节来达标,而这些细节就是教学实施的过程,或者“脚印”。
四、把目标与重难点确定之后,要重点考虑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哪能学得好。
以上都是在上课或者具体备课前考虑的,理论性很强,但具体实施要靠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影响。语文老师不容易啊,浑沦吞枣的阅读,不易消化,但大概知道文言文阅读教学可能就是这个味道。
202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