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峡好人》上映于2006年,是贾樟柯的第六部剧情长片。凭借这部影片,他成功拿下了那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在贾樟柯的创作序列中,这或许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
与“故乡三部曲”相比,《三峡好人》以“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为观察的切入点,在叙事背景上较以汾阳为原点的日常生活更为开阔;与《天注定》《山河故人》相比,在情绪表达上多了几分理性克制,少了几许情感宣泄;对比《江湖儿女》,更是显出几分恰到好处的匠心,后者对表意符号的运用已显露出自我致敬的滥用。
《三峡好人》的影片视角,立足于对底层社会生存状况的写实记录,将这一群体的现实生活投射在“三峡工程”建设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上。二者之间形成“生存环境的推倒与重构”,探索“传统秩序与时代变革”对普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与影响,进而构成整部电影内在的人文关怀及情感表达。
透视整部影片,“寻找”成为贯穿始终的动作逻辑;“烟酒茶糖”分别为构成文本叙事四个重要章节点题的表意符号;诗意化的镜头语言极大地展现了影片的艺术风格,让影片的视觉效果呈现出独特的气质风貌。
1、寻找,失去的精神世界和被重塑的家园
从影片的叙事主线上看,主要讲述了同是来自于山西的男女主人公煤矿工人韩三明和护士沈红,前往三峡库区的奉节县,寻找亲人的故事。
从山西到奉节,作为外来者,韩三明和沈红带着对异乡的陌生、好奇与惊叹,打量着眼前这座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城市。他们是孤独的闯入者,带着地域差异形成的疏离感,以及对各自寻找到结果的期待,开始了在这里的短暂旅途。
韩三明要寻找的,是16年前被解救的“前妻”麻幺妹和他们的女儿。在苦苦等待了16年后,尽管不合法,但他仍旧放不下与自己有过夫妻之实的女人,他靠着一张写在烟盒纸上的旧地址找寻。
而沈红,则是寻找在奉节某国营工厂工作、已经断联两年的丈夫郭斌。或许她内心也曾抱有一丝侥幸,但手中拿着矿泉水瓶反复接水、喝水的动作,反应出其作为妻子心理上的不安与纠结:一个对家庭、对妻子负责任的男人,不会两年来对她不管不问。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或许,男人已经变了。
等待是痛苦的,韩三明和沈红都想要个结果。对于韩三明来说,他寻妻的结果或许有些出乎意料。麻幺妹并没有拒绝他的寻找,甚至表达出对他迟迟不来的埋怨。而对于沈红,寻夫的结果也许恰恰印证了她内心最担忧的结果。当得知丈夫有了外遇,她只能将这个动机承接过来,主动提出与丈夫分手,以守护女人最后的尊严。
两人寻找的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尽管韩三明和麻幺妹的婚姻是非法的,而且已经分隔了16年,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却仍存羁绊。对比之下,沈红和郭斌虽然是合法夫妻,却在分离两年后就失去了爱情。
滚滚长江,千载悠悠。谁曾记人来人往,多少往事已沉浮更迭。在当下这个急剧变化的年代,每个人努力想得到的和曾经想拼命守护的,都终将在时代洪流奔涌下被吞噬、被淹没。
无论结局好坏,男女主人公都找到了属于他们动作缘起的答案。但对于那些已经、以及正在从三峡库区迁徙的庞大的原住民群体而言,他们的未来如何,却仍然处在一片未知的迷惘之中。
因为工程需要,原本生活在库区的群众,不得不从家园迁离。诸如像韩三明的女儿,还有跟他好的老嫂子的女儿,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已经先一步离开家乡,到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打工讨生活。
而他们的父辈,则还在故乡坚守。一方面,是对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的眷恋;一方面,是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愁闷与烦恼。同时,譬如老嫂子的丈夫,因为在工厂做工出现意外而断了右臂;还有那些自觉因拆迁赔付不公而上访的人群......他们有着太多现实中的无奈与纠葛牵绊,根本无法潇洒的做到说走就走。
他们这些人也都在寻找,现实却并未给出他们一个清晰的答案。
2、回望,那些久远的曾经与现实的当下
清康熙朝湖南举人张灿有首脍炙人口的七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不离它。如今七样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自古至今,烟酒茶糖是世俗社会中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际往来中重要的礼仪用品。
烟和酒,尤其是男性在社会交往中的必需品。譬如韩三明到唐人阁客栈打听麻幺妹的消息,给老板和小马哥让烟;找到麻老大希望能够见妻子一面时,还捧上了两瓶家乡的汾酒;跟同屋的工友兄弟们道别,更是烟酒不分家,几个粗犷的男人挤在一起喝酒却显出别样的柔情......
烟与酒,拉进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在吞云吐雾与觥筹交错中,很容易就彼此熟络起来。在火热的氛围中,各自心中琢磨的那点事,才好向对方倾诉。如果是求人办事,所谓抬手不打笑脸人,即便不愿意也不至于薄别人的面子,让人尴尬。
茶,在社会交往中也表示尊敬、敬重之意。其中最著名的,莫过苏东坡以联讥讽寺庙住持的典故。“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虽然是讽喻佛门中人不该势利,却客观道出“茶”在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媒介作用。
然而,沈红从丈夫储物箱中取出的那包巫山云雾,却早已不是当初的味道。那包茶中,或许充满了苦涩与愤懑。冲泡得越久,便越能品咂出爱人对爱情的背叛,对家庭的逃离。对于女人而言,这可能是人生遭遇的最沉重打击。
至于糖,原本滋味甜蜜,但在影片中却也吃出了五味杂陈的感觉。当麻幺妹将一颗糖递给韩三明,他咬掉一半又递还给幺妹。这个动作不仅蕴含着两人之间对未来共同生活达成共识的欣然,更有历经半生辗转又回到原来起点的悲怆。生活的兜兜转转,难免会让他们升起一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无奈。
烟酒茶糖,每一样物品都作为符号化的意向表达,统领着各自章节的主题。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隐藏在这四个符号之后的,另一种更加重要的、俯揽一切的符号,那就是--“钱”。
这是一个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符号元素,像一个巨大的光环,笼罩在其他表意符号之上。从影片开始的魔术变钞票,到群众为拆迁补偿款上访、老嫂子老公工伤赔付认定,再到麻幺妹从三千到三万的“身价”......最定格的展现,是一位衣着光鲜的商人,指着黑夜一声令下随即便灯火辉煌的跨江大桥趾高气昂的说,“我花了两个亿啊!”
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行为逻辑都指向一个终极方向,就是经济效益。在以金钱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时下,各种传统的礼节也逐渐化繁就简,钱成为最简单直接高效的沟通方式。曾经诗意化的、温和婉约的生活情调,被激剧扩张的、快速推进的经济跃进所取代。
物质层面的发展,导致处于匮乏中的群体无比焦虑,他们更加急迫得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由此,整个社会的精力极大地被改善物质生活所占据。正如赵本山在小品中说的那样,“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人活着,钱没了。”
这是现实的无奈。虽然很不幸,但我依然同意这个观点。至少,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追求尊严与体面、自由与随性,实现向丰富精神世界跨越的底气和支撑。
贫贱生活百事哀。人要活得像人,没有钱,不行。
3、静物画:影片的艺术呈现与特点分析
《三峡好人》的英文片名“still life”,中文意思是“静物画”,这个名字很直观得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影像风格。
影片中,有着大量关于实景拍摄的空镜头和大景深的全景镜头。在营造出巨大空间背景的同时,展现了长江三峡壮阔的气势和旖旎的风景。
另外,影片常用的构图模式,是将男女主人公放置在三峡工程的背景下,通过镜头平移形成自然空间与人类活动的叠加,呈现出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从而令影片更显客观真实。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马哥这个人物角色很值得玩味(不得不说,他多少跟周润发还有些神似)。他年龄不大,却硬是摆出一副久历江湖的模样。总是错误的认为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摆平一切,到头来,却因斗殴送命。他曾表示县城是他的地盘,自己要“罩着”三明,却没曾想到头来还要靠三明替他发送的后事。
小马哥这个形象,或许是贾樟柯对生活在库区的青年群体未来的担忧和不安。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为了生存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靠着用命拼来的一点点微薄的收入过活。他们是否也曾认真的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还是他们很早就已经明白,自己不过是弱小的蝼蚁,只能用这种不畏死的伪亢奋状态努力的活着。
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他始终无法准确地厘清影视作品中“大哥”形象的虚假和现实生活的残酷。这种巨大的反差错误的指导了他对待生活的行为模式,在被社会反复教育而没有调整后,最终搭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小马的身上,我恍惚看到了小武的影子。贾樟柯依旧将观察的视角停留在社会底层,密切地关注着宏大时代命题与社会变迁趋势下,小人物群体的命运走向。就像那个光身子男孩反复哼唱的庞龙的《两只蝴蝶》,仿佛能够视作是他在伺机为这个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是贾樟柯电影的另一个特点,他会尽可能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引人遐想,却在人物对白方面极尽简化,以保持他影片整体情绪一贯的克制与内敛。
譬如男女主人公段落切换时,连接人物转出转入的,是一个闪光的飞碟快速飞过的镜头;还有那个造型古怪的火箭升空,以及片尾三明注视远处走钢丝的人的镜头......这些超现实的镜头语言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他创作时,不易察觉的内心情感,从而留给喜欢他的影迷以更加广阔的讨论空间。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