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以“快”为荣的当今社会,我们在追求更快、更多、更好的道路上狂飙,但每每夜深人静时,内心的空虚与疲惫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这段话,如一股清新甘美的泉水,注入我们迷茫的心田,教会我们断舍离,为生活做减法,回归生活的本真纯粹的模样。
减去物欲枷锁,回归生活原味
“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在瓦尔登湖,梭罗所居住的房间里,仅有几件衣物、一张床、几件简单的烹饪器具。他自己开耕种地种菜,自给自足,一日三餐,也是最简单的食材,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梭罗认为,“食物仅仅是提供身体所需热量的必需品,无需过分追求丰富性。”在当今社会,为满足口腹之欲,各种调味剂横空出世,增香、增色、增味,各种菜式创新五花八门,耗费了心力与物力,也带来的“三高”等富贵病。毕淑敏在《破冰北极点》也写道:“人在食物上也应保持平常心”。素简的食物,不仅能带来身心的健康与轻盈,更是以较少的消耗,换取了更为充裕的精神自由。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是一位极简主义倡导者。他的家中除了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Tiffany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几乎没有多余的家具。他所设计的苹果产品,也以简洁为美的标志,从iPhone到MacBook,充分体现了他对极简理念的追求。他用极简的理念,引领了科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引领了极简生活的风尚标。
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在直播间里主播, 618、双11等购物节狂哄乱炸中,剁手的冲动消费,不仅让过多购买的商品沦为累赘,也让我们生活与内心变得杂乱无章。“物质是生活的基石,但过多则成了负累;精神是生命的灯塔,越明亮越能指引方向”。 定期断舍离,及时清理家中不用的物品,平是能不买的东西不要买,如果真是必需品,要买,也是淘汰一件购进一件,保持总量不变,不要冲动消费。当我们减少对物欲的过度追求,就会惊喜地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轻松自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不仅是舒适的住宅,是工作之余休息的地方,而首先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场所”。极简购物、极简三餐,不仅实现了极简家务,也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内心,关掉手机,静下心来做自己一直喜欢却没有时间做的事,如读书、写字、绘画、弹琴,我们便会真正倾听到内心的声音,品味生活到最本真的“原味”。
减去信息繁杂,回归思考深度
“外界的喧嚣是短暂的热闹,内心的宁静才是永恒的归宿;远离纷扰的杂音,才能听见心灵的低语”。在瓦尔登湖,梭罗屏蔽个界信息噪音,用足够多的时间,与自然对话,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家刘慈欣在创作《三体》时,也是远离外界信息干扰,主动屏蔽外界信息的喧哗,创作出了震撼世界的作品。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类资讯、动态、短视频……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看似了解了很多,实质却让我们越发地没有耐心、注意力涣散、浮躁不安。减去信息的繁杂,屏蔽噪音,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回归深度的思考,在深度中思考中让自己的心静、心安。
减去社交纷扰,回归心灵本真
“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独处中,使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作家刘震云说:“一个人说一辈子废话,一天都说不到点子上,但是内心安静。我觉得这个状态特别好。”,他在独处中思考人性、社会,创作出一部部发人深省的警示之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喜欢跑步,“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在这种独处的时光里,他创作出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影响至深的佳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热衷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刷脸刷圈刷动态,但我们真的快乐吗?不仅没有快乐,还带来了更多的疲惫与焦虑。过多的社交就像狂欢,热闹散去,仅留虚无。余秋雨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未必经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群结队,未必书函频频。但偶尔一见,却满眼亲切,纵挥手而别,亦衣带留痕。” 真正的社交,不是你们见了多少次,谈了多少次,而是需要待人的真心、共频的情感、互惠的利益。
告别社交喧嚣,在独处的平和中滋养内心,你才能回归心灵本真,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力量。
减去多余目标,专注人生价值
在这个充满诱惑、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总是很贪心,要了、想要、更要,不断地施压,给自己设置过多的目标。今天立下目标,要考翻译资格证,明天又想做斜杠青年,兼职副业搞钱,后天又想去参加绘画培训,立志以画养家。这个世界中,精英、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没有卓越的天资,精力分散的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简化目标,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巴菲特一生专注于价值投资,只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生不是一场装满目标的马拉松,而是一场专注于价值的修行;精简目标,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