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辈人讲原先我们村有一个叫宝生的人,宝生是我们村的一个痴人。“痴”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按我们通常的意思来理解,痴就是对某些事物痴迷。宝生就是这样,他痴迷的是养狗。
宝生小时候有母亲一手带大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村里有人说他的父亲是在外打工时遇到事故死了,也有人说他是在外打工时碰到一个姑娘和人家跑了。
由于没有父亲的缘故,宝生从就经常受村里其他孩子的欺负。宝生的母亲却是个泼辣的人,每每看到宝生灰头土脸的回家,就会询问保生都谁欺负了他,然后就领着宝生去那家的门口去骂。起初挨骂的那家人,男人不好出面。就由家里的妇女出去和宝生的妈对骂,可最后却都败下阵来。只能灰溜溜的回家,关好自家的大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碰宝生,也不要再和宝生玩。
有时我就在心里坏坏想宝生他爹失踪,可能是他爹的幸运。
村里的孩子很少和宝生一起玩,宝生的玩伴就变成了家里的一条大黄狗,宝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保证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村里的人都知道宝生娘的泼辣。倘若哪家姑娘嫁去了他家,肯定要受保生他娘的气,所以附近村里也没人给宝生保媒说亲。这样一拖就是几年,宝生的娘着急了。后来花了很多钱从外地让媒人给宝生找了一个媳妇儿,这个媳妇儿长得一般,生的粗手粗脚,那叫一个膀大腰圆。可是那时的农村都喜欢这样的,觉得这样的媳妇好生养。
自从这个媳妇儿嫁过来后,宝生的家那叫一个热闹。宝生的娘就是个泼辣的性子,没想到这个媳妇儿和宝生他娘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始这媳妇儿和宝生他娘也只是吵吵嚷嚷,后来发展到直接动手。宝生他娘性格虽然泼辣,但毕竟体格在那儿摆着,两个宝生他娘也不是这个媳妇儿的对手。宝生的性格本就窝囊,夹在他娘和他媳妇之间更是一个屁都不敢放,哪怕两个人动起手来,宝生也不敢上前拉架。
在这样的环境中,宝生也愈发喜欢养狗。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遇到的人越多就会越喜欢狗。
家里的大黄狗几年前就已经老死了,保证就又从别的地方抱回来,两只小黑狗,一直养着。唯独在养狗这件事上保证他媳妇儿和他娘是一致的,从来没有干涉过宝生,否则有一个女人不愿意宝生也休想能养住两条狗。
没过几年保证他娘就在儿媳妇的谩骂与殴打中归了西,村里人都说这是他娘的报应,因为宝生的奶奶就是因为不能自理摊在炕上,而宝生他娘也不管她,并且还不许宝生他爸去管。听说宝生他奶奶走时,村里人去看,还没进到屋子里就被熏了出来,可想他奶奶当时的情况有多惨。
没几年,宝生的媳妇儿就卷走了家里的钱,和一个外地的小货郎跑了。媳妇儿跑了,似乎和宝生没有半点关系,他不闻不问,似乎走的这个人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这个家如今就剩下了宝生自己和和两条大黑狗。
自从媳妇儿走后,宝生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两条狗身上。每天下地干完活宝生回到家第一件就是先做饭,不是给自己做,是给狗做的。由于家里并不富裕,所以宝生买什么好吃的都是给狗买的。而自己吃的要么是贴玉米饼,要么是上顿剩下的红薯粥。在别人家都是吃剩的,不要的喂狗,在宝生这却是狗吃剩的,都比宝生自己吃的好。每天睡觉时,宝生都会用温水,给狗洗澡。而那个年代的农村,人一年可能也就洗一两次澡。自从媳妇儿走了后,宝生也不让狗住在狗窝了,把两条狗都弄进了屋里住。
在村里人看来,宝生就是个神经病。平时见到村里人也不打招呼,基本上不和村里人来往。但是有人经过宝生家门口时,都会听到宝生和两条狗在嘀嘀咕咕说着什么。
可是狗的寿命毕竟是有限的,没有人的寿命长。十多年间,两条狗就先后死了。自从两条狗死了后,宝生也没有再保养新的狗。自己一个人就像失了魂一样,整日的浑浑噩噩。地里的活也不再管了,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就去村里整日的转悠。见人也不说话,村里人看他可怜,有时自己有剩菜剩饭就会给他一口。
后来几日看不到宝生出来,就去他家里看,只见宝生已经死在了炕上。手里还紧紧攥着他常给狗洗澡用的毛刷,嘴角似乎还挂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