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在国内一直属于比较小众的美食,有点知名度,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猫和老鼠在全球的热播,就像大力水手带火了德克萨斯的菠菜罐头一样。
不过奶酪在国内推广了数十年,知名度是上了,但购买量却一直都很一般,甚至国内大多数商场里都很少说卖奶酪,连牛奶和酸奶的冷鲜柜一般都只有半个,得跟火腿肠挤一挤。
其实,奶制品在中国并不少见,像西北地区常见的奶豆腐制作工艺呢就和奶酪相似,其他还有乳扇、奶疙瘩和奶皮子,但它们都没有像豆腐一样,成为某种不变的食品。
如今连汉堡、披萨这些洋快餐都遍地开花了。为什么奶酪这种在欧美最常见的食材却拿不下中国市场呢?
其实全球最早被考古发现的奶酪成品就在我们国内的塔里木盆地,而且还是小河公主的陪葬品,可见当地人对奶酪的喜爱也不输欧洲。
至于为什么,直到今天,奶酪都没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食材。
其实也跟文化历史有关。
欧洲人普遍有吃奶酪的习惯,是因为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草场广布自古以来呢畜牧业就很发达,他们有大量的牛奶、羊奶可以用来做奶奶。但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地广人稠,相比起养殖牛羊这些牲畜来吃肉喝奶多,耕地,种粮种菜,才有可能养活更多人。
所以,我们的蛋白质摄入来源主要是豆制品,而非肉蛋奶。奶制品也因此价格更高。不过,虽然我们西北地区和内蒙也有不少奶源,但也只开发出来了奶皮子和奶豆腐酸奶疙瘩。为什么没有开发出来各种奶酪?
主要还是因为西北地区太过寒冷和干燥,很难满足奶酪中各种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像欧洲最早发现的奶酪是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所以到了现在,意大利和法国也还保留着洞穴生产奶酪的古老工艺。
再加上以前西北都是一些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而生产奶酪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游牧民族只能制作出来一些简单的奶制品、食物,比如奶皮子。
奶制品曾经被长期的歧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历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之外呢,我们的中原地区一直被汉民族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则被边缘化,捎带着连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被歧视。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养成大量食用奶制品的习惯,直到今天,因为有怪味不爱喝牛奶的小朋友也不罕见。当然了,这也不能怪小朋友挑食,因为这跟我们的基因也有关系。
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自古没有喝牛奶的习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筛选,现代中国人肠道里的乳糖酶普遍都比较少,所以乳糖不耐受也很常见。
虽然奶酪经过发酵,乳糖含量已经大大降低,但还是因为奶制品的大分类在东亚地区一直不太受待见。当然了,影响中国人不大量食用奶酪的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这玩意儿味道不太好。
奶酪的味道千奇百怪,中国人普遍不太接受这个味道。
我们再有人可能会说,说当劳的双层即食汉堡,我常吃芝士蛋糕,也是我感觉那个味道还可以接受吧。但实际上快餐汉堡里用的口感黏滑的,奶味浓郁的再制奶酪片在欧美国家并不入流。
所谓奶酪不可貌相。
很多高品质的原制奶酪一般都是又干又咸又硬,有的品种还有怪味。比如埃门塔尔的苦涩,林堡奶酪的酶味,最著名的蓝纹奶酪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翻版王致和豆腐乳。
猫和老鼠是很多朋友年少时对奶酪的第一印象。看见瑞士的贼香,一直以为那种大孔芝士是一款香香软软的奶制甜品,结果一尝居然是咸的,而且是很扎实的口感。是谁?童年的梦碎了。
民以食为天,有无数食品选择的中国人而言,说服自己去吃奶酪实在是可以,但没必要到现在能在市面上算得上常见的,也就奶油奶酪和马苏里拉,前者做蛋糕,后者烤披萨。
不过,随着膳食均衡观念的普及,中国人对于奶制品的接受程度其实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据统计,去年一到六月,中国进口奶酪达到了八点八四万吨,主要都是来自于欧洲和新西兰。奶油和奶粉的进口量也都有上升,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都很愿意尝试新事物,而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偏好,出现了各层次的奶酪爱好人群。
很多西方奶制品公司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但这类奶酪普遍偏高的价格很难在国内成为大众美食。
不过,只要有利可图,资本想炒红一款产品,不要太容易,未必有多好吃的。芝士加泡面和牛奶麻辣烫这两年越来越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