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房子。
先说两个身边的事儿。一大学同学,一直不买,后来架不住我们撺掇,买了,现在已经买了第二套。当时他不买的逻辑是,等房价下跌。还有一个下一代小朋友,外地来杭,问我,要不要买房,我说你定下来要在杭州发展,那就必须要买,而且现在就买。他说他爸认为房价会跌,我说你爸有这个本事早就发财了,让他告诉我哪天跌,跌到什么时候,我随时准备抄底。后来他还是听我的了,再后来他跟我说,当初买两套就好了。
其实,买房这个事情很简单。没房子的,一定要,而且现在就买,借钱也要买。有房子的,想投资的,也一定要买,而且现在就买,借钱也要买。
这个逻辑很简单啊:
第一个逻辑,钱不值钱是一定的,因为钱是人为印出来的,现在一块钱,相当于未来十块钱。现在你不买,未来你要十倍的价格买,问题是你的收入会不会十倍的增长呢?
第二个逻辑 因为土地是有限的,所以房子也是有限的。对于没房子的人,房子是必需品,也就是刚需。而且房子是没有替代品的。有限、刚需、没有替代品,这样的东西未来会不升值吗?这样的东西,买得越早越划算啊。
有人会说,国外的房子没有这么疯啊?所以,第三个逻辑就是经济发展阶段。欧美都是发达国家,换句话说,资源配置已经基本均衡。有限的东西和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明显。而我们国家至少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购买“有限的、刚需的、没有替代”的东西,等到了高级阶段,价值不言而喻。相当于原始股。
第四个逻辑就是城市化的必然。有人说,未来我有钱了,我要住到农村去。其实这是对“城市化”和“城市”的误解。“城市化”代表的是“高品质的生活”。比如,医疗。中国农村的医疗你会认可吗?有人说,未来有一天,中国农村的医疗会跟城里一样好,那么恭喜你,这个就是农村被“城市化”了,已经具有城市的便捷高效的配套功能了,到时已经不能再叫“农村”,而是“乡村版的城市”,不是“高楼版的城市”。有统计,寿命最长的是城市居民。初级的“城市化”就是“人口集聚”,人口积聚就要房子啊!人往高处走,这是年轻人大量涌入北上广深的基本逻辑。
有人说,你这是跟政策唱反调啊。这更是误解,政策关心的是房子价格,从来没说让大家都不要去买房。大家如果都不买房,那才是经济的灾难。但是,房子价格涨得过快过高,肯定对经济不利的。楼王,地王,肯定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同时,政策也反对用“不受监控”的融资手段来造房和买房。我前面四点逻辑只是简单地告诉大家,买房这件事,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是值得去做的,而且你用自己赚来或者正规借来的钱,没有什么犹犹豫豫。
大家需要关注的只是个人的现金流和投资偏好。现金流无非就三个方面,你手上有多少现金(包括可变现的东西),你可以借到多少现金,你未来的收入现金流如何。多借钱是好事,但你要还得上。现金流不行,就再等等,别硬来。当然,对于立志扎根杭州的刚工作的人,可以激进一点,哪怕多借点钱,也要早买房。一个是倒逼自己努力赚钱;一个是未来的工资肯定会比现在高。第二个就是投资偏好,房子投资都是长线的,政策控的就是短期暴利,而不是长期升值。希望短期翻倍,现金流又紧张,风险就很大,失败的例子很多。市中心的房子、新区的房子、地铁房、学区房……房子就是地段、配套和品牌 这三个都好的,就越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早买早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