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终于把《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读完了。
合上书,脑子里会留下什么呢?再看鲜红的书皮上黑色大字“静悄悄的革命”,有些疑惑,也有些激动。疑惑的是“革命怎么能静悄悄的”,君不见,凡革命哪有不流血不掉人头之理,这本书在“革”谁的“命”?激动的是文字有股魔力,读完之后,好似摩拳擦掌,马上去行动,“撸起袖子好好干”。
冷静。想想,这本书我读懂了吗?真的懂了?既然懂了,懂了什么,还有没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这些,暂且不表。懂不懂,写一写。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写的同时慢慢地理出作者的逻辑思路,有了思路,内容的理解便不再话下。对,说干就干。不过,为浓缩精华,提炼要点,表达清晰简洁,让读此文的人扫清障碍,理解起来轻轻松松,明明白白,这就需要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所感所悟所得。算作给自己的要求吧。
于是,这篇文字,渐进成形。不是“人形”,而是“思维之形”。
一、关于本书的作者。
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行动研究专家,走访了近千所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和特殊学校,与老师们一起在学校内部进行改革,实现他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的理念,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老师需要进行“服装剪裁式”和“交响乐式”的教学,建设“倾听”的课堂,构建“合作性同事”的新型关系,着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开发,以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学校的样子——学习共同体。
二、关于本书。
理解一本书,需要理解整本书的结构。
本书一共四章。整体看,前为理论,后为实践。前三章偏重理论阐释,后一章是典型案例。也不绝对,前三章中也有提供了不少案例,正反案例及其解读,详实。最可贵的是,加入了“儒教圈教育”和欧美现代教育的对比分析。简而言之:
第一章,提出“主体性神话”,分析“主体性神话”,破解“神话”,建立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应对”为中心的息息相通的创造性的“交响乐式”的教学。
第二章,学校转变“三年论”。这种转变是“由内而外”的转变。于“内”而言,相互打开教室的大门,建立以应对学生、互相倾听、明确自我课题的学校“真教研”,从“一次尝试到更大挑战”策略下简化学校组织,真正建立以校内教研活动为中心的教师间“合作性同事”关系。于“外”而言,召开公开研讨会,公开日常授课和应对参观者;谋求家长的“参与学习”,家校形成学习共同体。
第三章,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策略。里面涉及了众多的综合学习案例,解决了教学设计和学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强调了合作和对话,期望通过对话获得深刻,以便朝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虽说简言之,还是耗费了不少的文字。但,脉络是清楚的。
从脉络上,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作者最终要实现教育的“学习共同体”。走向它,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佐藤学说,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通过这一观点,我理解的佐藤学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大学校概念”,一种“大教育”,内部是开放的,自由的,外部是放开的,民主的,换言之,我还把它看做一种循环的“教育生态系统”,系统之内,平衡且制约,自由且约束,创造且传统,多维度发展,同维度精进,也许这便是未来学校的样子。
长篇文章,上面文字为“终结版1”,且看“十问十答,自言自语“的”终结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