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年多,终于看到了《嫌疑人》。
米饭是原著粉,看过书和日版,韩版的并没有看。
尽管原著和日版难以超越,但很高兴终于有了中版的了。
难免想拿来比较。
01演员可以不用那么帅
电影未上映时,看到海报隐约觉得人物形象距离想象中还是差得有点远。
日版的汤川和石神,一个是斯文儒雅,学者气息浓厚的福山雅治;一个是不修边幅,生活粗糙长相普通的堤真一。日版人物形象是非常符合原著的。
反观中版,张鲁一的造型够搓,但脸还是太帅了。王凯够型够帅还有biger,但就是没有一点书卷气。
或者演技可以弥补造型的缺陷?观影前不该妄下论断。
观影后,确实被张鲁一折服了。而王凯……找不到更新鲜的吐槽创意,就不说了。对豆瓣这个评价不能同意更多。
早在《红色》,就被张鲁一圈了路人粉,上海小男人,菜市场的小会计,文里文气,聪明绝顶身怀绝技,却只想每天买到新鲜的菜回家做饭。
在看到海报的时候,觉得张鲁一来演大学物理教授,切合度大概要更高一些。
石哲略微驼背的背影、颤动着的眼袋,将自己的帅气完全掩盖过去。这个中版石哲很令人满意。
并没有觉得林心如和紫薇在片中还有什么联系。
好看、憔悴并且生活拮据的单亲妈妈——至少在外型上,林心如完全符合这个形象。
尤其是约见坤哥时的造型:特地化过了妆,显得很重视。但妆容一看就是用的廉价化妆品,风尘气还在,甚至让人觉得有点俗气。
最后结局林心如的跪地一哭,在大屏幕上的脸还能看出皮肤太干燥了……
相对来说,三个主要人物中,林心如的形象贴合人物,张鲁一用演技弥补了长得太帅的错,王凯就是帅出天际。
次要人物中,小唐川、小石泓也是帅得光芒耀眼,但青春年少轻狂,帅一点也不是不可原谅。女儿清纯可人也挺合适。不怎么满意的是演死人的角色也要那么帅。
日版中林心如的前夫是一个中年油腻男,这样一个男人猥琐青春靓丽的女儿和风韵犹存的前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而中版的前夫是赵阳扮演的付坚,演过少年包青天里志得意满的年轻公孙策,就算一头凌乱长发一星期没洗,胡子拉渣邋邋遢遢演人渣……也是够帅的……
02电影的改编
尽可能的还原原著,同时将日本背景中国化——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原著粉所希望看到的。
书中,石泓和陈婧的相识,是因为陈婧刚搬到石哲隔壁,女人特地上门拜访邻居。在中国应该很少会有人这样做。影片改编成了女人是因为女儿需要完成作业才敲开了石泓的门。类似这样本土化的细节很多。
改编得不怎么满意的一点,是影片将陈婧杀死前夫的这段剧情延后了。原著一开始就交代了陈婧杀死前夫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石神要开始帮陈婧设计警察了,有从小说开头便误导读者先入为主的作用,有点“叙述性诡计”的意思。影片先发现尸体,再交代凶杀过程,感觉会冲淡了这个误导作用。
“叙述性诡计”指的是小说里面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
“叙述性诡计”玩得厉害的,当属日本推理作家折原一(《倒错的轮舞》等倒错四部曲)。“叙诡”作品一般需要向读者隐瞒某些事实,从而达到欺骗读者的目的。所以有人认为,“叙诡”作品是那些写不出本格推理的人才会去写的。因为他无法做到推理小说要求的“公平”——公平地为读者提供所有线索。
推理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出题人和解题人之间的公平较量。其实《嫌疑人》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叙述性诡计”作品,小说里面已经给出了所有线索,没有隐瞒任何事实。但其叙事结构所起的作用,与“叙述性诡计”所起到的误导读者的作用是一样的。
东野圭吾的另一本小说《恶意》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将“杀猫”这个细节描写放在小说的最开头,直接影响了场外读者的判断。
所以米饭认为,原著的叙事结构是整部小说的精华所在,影片的改编有点糟蹋。
原著和日版的结局都非常有力。日版将小说里石神“呕出了灵魂”的哭喊演绎得爆发力十足,这也是影迷和书迷津津乐道的一个情节。观影中米饭也是等待着张鲁一能表演一场撕心裂肺的痛哭,但中版的石泓相比之下情绪则有些内敛,并没有歇斯底里。这样的变化见仁见智,米饭略微意外之后,觉得这样的结局也蛮好的。
03遗憾
东野圭吾曾凭借《白夜行》等小说四次争夺直木奖,但都落败了。后来终于凭借《嫌疑人》拿到了第134届直木奖。《嫌疑人》配得上东野圭吾的这句话:“最好的诡计,最纯粹的爱情”。
米饭第一次看完这本小说的时候,也被其中精巧的构思所深深折服。每个东野粉心中都有一个排名,在米饭心中,《恶意》排第二,《嫌疑人X的献身》排第一。惊艳过后冷静下来,却为书中的一个瑕疵深感遗憾——石神为他最纯粹的爱情,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人。石神认为那些流浪汉与自己一样,是无用之人,是用来为爱牺牲无需可惜的垃圾。但——没有人能审判另一个人的价值,也没有人能决定另一个人的生死。石神不能,化学武器的使用者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