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是广州市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它距离广州火车站仅一站之遥。
而在一百多年前,它还只是是广州城郊一个寂静的小村庄。
它在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名气,是因为在1841年发生了著名三元里抗英事件。
三元里抗英被称作鸦片战争中一场重大的胜利,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有人说要不是清政府懦弱无能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国人肯定会被爱国群众赶出广州。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经过
根据各种中国的史料记载,三元里斗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英国人不干人事。
英军占领广州后,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甚至开棺暴骨。
从种种暴行中不难得出,中方的结论是英军的暴行激起了三元里村民的反抗。
而英方的说法却是,三元里民众主动聚集并且攻击了英军,不仅有组织有预谋还有战术。
双方最大的争议无非是主动进攻和被动反抗。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当时中方已经和英方签署了停战协议,所以任何有组织的进攻都是破坏协议。
而结合双方说法的共同点来看,三元里斗争的事实应该如下:
一、三元里等处民众于5月30日首先集结,准备一战;
二、三元里等处民众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有既定的战术;
三、英军在与民众的交战中遭受了损失;
四、5月31日获胜的民众包围四方炮台;
五、由于余保纯的劝解,民众方退。
战果
在战争结果上,双方的说法也颇有出入。
按照英方的记录,尽管参加战斗的三元里群众多达万人,英方死伤约28到49人。
作为一只毫无训练的民军,能取得如此战果实属不易,要知道这已经是鸦片战争中歼敌数量排名第四的战绩了。
按中方的记载,歼敌10余名至748名。
我们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有夸大战果的嫌疑,可即便按照这个数字,这场战斗从军事角度来说,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三元里抗英事件最大的战果并不是击毙了几个或者几百个英国人,而是给了绝望中的人们一丝希望。
趋势
三元里抗英事件,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结果,而是趋势。
即若不是清政府解散了抗英群众,拥有获胜能力的民众就有可能消灭广州城北的英军。
在这样的论调下,三篇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檄文诞生了。
负责和谈的余保纯也被骂上了热搜,戴稳了汉奸的帽子。
可遗憾的是,手持冷兵器的民众之所以能战胜近乎现代化的英军,并不是因为战斗力强劲,而是因为天时利地。
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只能使用刺刀和挥舞着锄头的民众搏斗,加上不谙地理,纵深追击,最终被分割包围。
也就是说,如果除去这些因素,以万余群众去攻打英军拒守的四方炮台,战局将会完全不一样。
精神
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时至今日,三元里抗英背后传达的精神始终和爱国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只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爱国应该等同于爱大清。
可三元里抗英参战的主要领袖,在不久之后都成为了天地会的带头大哥,因此实在难以把他们的行为上升到爱国的高度。
而且在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诸次列强侵华战争中,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态度,都是置身事外。
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元里抗英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动,但其本质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
综上所述,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件,但将之提升至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精神展示,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