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今天来谈一谈境界。
古有王静安先生的人生三境界,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说来也是玄妙。静安先生引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位词人的三句名词,对人生的蓝图进行涂抹勾画。然而,这三句词原身的本意,倒是鲜少人知。
今天,就借叶嘉莹先生的对诗词的衍生义来谈谈诗词的境界的问题。近代,王国维就对境界做出了阐释:“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词须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先生认为,境界是以真物为基,真情后而感发而得到的。写词,描绘终生烟云景象,真情是一个好词人,好诗人对万事的由衷感悟。辛弃疾有“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对着自然万物由衷的喜爱,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新概念,借用19世纪的现代现象学大师罗曼·英格顿的话:一个艺术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欣赏的目光的投注,跟它融合,才能使这个艺术作品更富有生趣。所以,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也是一种自身的一种“臆造”,是自身的一种想象,否则,在晏殊眼中的:西风凋碧树,怎么就成了启越人生旅程的第一步。否则,柳永温柔缠绵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怎么就成为了王国维嘴中的努力勃发的学习姿态,这都是一种衍生义的发展。诗人和词人,因为内心深切的需求,因为自身感情的需要,所以写出文章,写出脍炙人口的诗词。就像那句话说的,在生命中得到启发,在作品中抒发,最后,使读者在作品中获得生命的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