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初中时老师的解释很简单——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我以为然。直至现在,年近三十,方有一点深刻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其含义绝非那么简单,首先把这句话拆开来分析。掰开了,揉碎了,再重组,看能否得到新的含义。

【学】

学,顾名思义,学习之意。

说到学习,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们,哪个没经历过学习。

但是,大家真正懂得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不一定。

先来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上山拜师学武。

学习一年后,师父问他,你学得如何?他回答,有许多诀要和招式都还记不住。

第二年后,师父问他,学得如何?他回答,现在我把师父所教全记住了,一招一式,挥洒自如。师父说,不行,尚未学成。

第三年后,师父问他,学的如何?他回答,现在我能把所学的招式融汇贯通,举一反三了。师父说,不行,还未出师。

第四年后,师父问他,学的如何?他回答,师父,我已经把师父所教全忘了,脑袋里没有一招一式,也没有举一反三,空空如也。师父说,你可以下山了。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记不住,到记住,到融会贯通,到最后忘掉。从意识层面上说,就是从有意识地摄入到无意识地掌握这一个过程。

从记不住到记住,是有意识地摄入过程,这个过程刚开始会比较吃力,而后逐渐轻松。

从记住到举一反三,是所学从有意识到无意识转化的过程,此时所学的内容在潜意识里尚不稳定。

从举一反三到忘掉所学,是潜意识里更深层次的内化。所学的内容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入了潜意识,已经成为身体里的一部分,就像走路吃饭一样简单。走路时,我们会想该如何提脚吗?不会。吃饭时,我们会想该如何咀嚼吗?不会。

从上可知,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包括了复习之意,包括了消化,内化之意。

所以学,名为学,而非学也。

【习】

再讲"习"这个字。

在我理解,习,就是践行、运用之意。

学了东西就是要会用呀,否则不就变成了屠龙刀了吗?

这没什么好多讲的。

【时】

时,繁体字为"時",一个日,加一个土,再加一个寸。

日,取其时间之意;

土,取其空间之意;

寸,取其分寸适当之意;

合起来,这个"时"的意思就出来了——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

那么,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践行

其实最难的也就是对这个"时"的把握。或急或缓,或前或后,或来或去,看似一分一毫的差别,得到的却是天壤之别的效果。

《庄子 说符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跳剑的杂技艺人,自恃技艺高超,就跑去到宋元公跟前献艺,他的技艺令宋元公"大惊,立赐金帛"。此事传出去后,领一个艺人起了贪心,他如法炮制求见宋元公,结果,宋元公不但未赏赐他,反将其押入大牢,关了一个多月才放出。

同样都是跳剑,同样都技艺高超,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就是对"时"把握不清的原因。

这是我对"学而时习之"这句古话的一些理解,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学而1.1: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菲林山语阅读 6,210评论 5 5
  •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几句话,相...
    浅浅君子阅读 3,570评论 0 0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论语集注》 說、悅同。學之為...
    Lightfeng阅读 6,054评论 2 0
  • 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论语集注》 学...
    马老师0000阅读 10,446评论 0 0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半部即可治天下的《论语》稍有接触者都对其开篇之句不会陌生。几千年前的孔子,在儒家经典...
    杏坛耕夫阅读 3,08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