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8.21立秋十五日//诗词二首·中国十大名莲之金凤展翅//立秋·秋景·秋意(十五)

      题记:绛霞裁就,羽衣盈轻,九色春苞,映日朗明。 丹穴栖时,凝结瑞气,朱栏倚处,傲日碧晴。根茎济世,疗治疮疾,籽实调羹,巧助鼎烹。  莫道花中,人称菊婢,骧首凌霄,自然有声。 

其一:蝶恋花·题金凤展翅

      绛焰燃霄霞俏坠,九灼香苞,欲化丹绡髓。谁遣仙姝临碧水?炎天淬得琅玕翠。

      金缕翻风摇妩媚,不嫁东君,偏共蝉声沸。菊婢芳园花语醉,胭脂染尽云中志。

七言排律·中国十大名莲之金凤展翅 

绛霞裁就羽衣轻,九色春苞映日明。 

丹穴栖时凝瑞霭,朱栏倚处傲炎晴。 

根茎济世疗疮疾,籽实调羹助鼎烹。 

莫道花中称菊婢,骧首凌霄自有声。 

风摇翠盖翻金缕,露浥红绡缀玉英。 

蝶恋芳心频照影,蜂寻蜜蕊暗含情。 

胭脂染甲留仙韵,锦瑟传歌动洛城。 

夏绽娇容羞芍药,秋藏傲骨胜琼瑛。 

曾随月姊临瑶圃,亦伴星娥渡玉京。 

泥沼难污真本色,清涟愈濯愈峥嵘。 

佛前悟得三生慧,笔底吟成万古名。 

莫羡牡丹倾国色,此花元是谪仙卿。 

绛羽丹心:金凤展翅莲的文化隐喻与精神突围

      金凤展翅莲,这名字本身便是一首诗。绛红色的花瓣如凤凰展翅,在夏日的水面上投下一片绚烂的霞光。它位列中国十大名莲,却与寻常莲花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不似白莲的素净,不似红莲的热烈,而是以一种近乎凤凰涅槃的姿态,在水面上燃烧。

      金凤莲古称"菊婢",这一称谓背后隐藏着一段文化贬抑的历史。宋代晏殊曾为它鸣不平:"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在等级森严的传统花卉文化中,金凤莲如同一个被低估的才子,虽具凤姿,却只得"婢"名。这种命名暴力,实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某种固化的审美秩序——牡丹为王,梅兰竹菊为君子,而其他花卉则被随意安放在次要位置。金凤莲的"婢"名,恰如古代才女被囿于闺阁,空有凌云志,难逃世俗眼。

      然而金凤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完成了从"菊婢"到"名莲"的精神突围。它的花瓣如绛霞裁就,九色春苞在烈日下愈发鲜明。这种色彩不是柔弱的粉黛,而是带着金属质感的绚烂,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本凤凰,何须借他人之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茎可"疗疮疾",种子能使鱼骨酥软,这种实用价值与其观赏价值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生命表达。金凤莲的突围不是对抗,而是以自身存在的丰富性,悄然改写评价体系。

      更深层的文化隐喻在于金凤莲的生存智慧。它既能在朱栏画阁中"傲炎晴",也能在泥沼清涟里"愈峥嵘"。这种适应性令人想起中国文化中"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元代王冕曾画墨梅以喻志,而金凤莲则以绚烂的外表示人,以坚韧的根茎立世。它的花瓣可作胭脂染甲,为女儿添色;根茎能入药济世,为苍生解痛——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恰是中国文化理想人格的写照。

      在佛教语境中,莲花是觉悟的象征。金凤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承继了莲的佛性,又融入了凤的道韵。它"佛前悟得三生慧",却又不拘泥于出世的清高;它"骧首凌霄自有声",却始终扎根于世俗的泥土。这种精神张力,使金凤莲成为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文化摆渡者。当代人在物质丰富与精神焦虑并存的困境中,或许正需要这种既能在泥沼中保持本色,又能向九天展翅的生命姿态。

      金凤展翅莲最终超越了花卉本身的审美范畴。它从被命名的客体,成长为具有主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从被定义的"菊婢",蜕变为自我命名的"谪仙"。这种蜕变过程,恰如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更新——既不失传统根脉,又能破茧成蝶。当我们驻足湖畔,看那绛羽丹心在水面燃烧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株植物的生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飞翔。

                2025.08.2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