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事而信

【原创】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三句话,是针对治国来说的,只可惜这在孔子的时代没有做到,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国中,依然未曾有人主做到过。但这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不妨从论语阅读所面对的问题引起。

阅读论语的困难之一在于如何撇开具体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去理解文本背后所要彰显出的基础内容。这样阅读的原因在于:

(1)孔子之前的时代没有类似的系统的思想文字记录,似乎也从来没有人去做过相关需求的思考与工作。当这件事情第一次在孔子那里得以成为问题而需要严肃对待时,它就具备了历史的源始性,孔子所思考着的诸问题也就因此而能够被源始性地思考。换句话说,孔子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今天依然在思考着的问题,它们并不曾因孔子的在先思考而让我们获得了可以免于同类思考的现成益处。某种程度上,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其源始的成分在,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历史性的生命,这是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因一人的主观愿望做转移。

(2)时代的发展,总是逼迫我们再次回看那些起点,逼迫我们站在自己的当下来回望和汲取在历史发生中所向来蕴含着的能量,逼迫我们用积极的态度来对视那些向来引起历史本身和来自历史本身的东西,不论这些能量和东西我们曾经是以正面还是反面来对之做出过何种程度上的归纳与定义。

我想,由此所带来的视野,往往就是阅读经典时我们所恰恰需要的钥匙。所以,不妨再次回到我们和世界的自身来看看这三句话想要展开的是什么,不妨暂时忘掉孔子这三句话在历史中所向来遭遇过的挫折,而挫折本身或许就已在提醒着我们关于它们之意义的易被忽略处。

敬事而信:针对需求本身、并回到需求本身,来看待和思考事情,也就是说对事情的思考和实践要内含一些视野,比如事情为什么要被做、它从哪些问题和条件中来、它的面向和取益等是什么、它遇到的困难和阻挠在哪里等等。这样说来,真正地理解事情本身、理解怎样去做一件事情,其难度其实是始终固有存在的,而其难度又恰恰成就了事情之为事情本身。况且,我们又常常受各种传统俗成影响、受无处不在的外围影响,并且影响常常就是按照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以此导致盲视。所以,提示我们看到事情本身是第一点教益。

第二点教益,在于“敬事而信”所蕴含的特别逻辑。从敬事而信的“而”字做考虑,敬事而信可以理解为“信”是出自“敬事”的行动的自然后果;也可以理解为“敬事”的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一些可以被情感和精神等所归摄的东西,其归摄即名之曰“信”。即是说,“敬事”和“信”本不为向来有所根本隔阂的两种手段,它们有着彼此内衔的联系:敬事本身就已经是信的一种体现,信是对敬事的一种确认。此外,这里并没有对“信”的概念先行,不以衍生于概念的范畴出发来推演出理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源出于经验体会的敬事和信之间不是一种生硬的连接,两者也不是被偶然地、人为刻意地作了拼接。如果说,在孔子那样的统治与被统治的阶层对立里,敬事和信仅仅被归为统治者的一种高姿态的对“民”的驭使手段,那这也须以敬事和信的本有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的根源,而其驭使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对这种内在联系的衍生使用。

类似的逻辑关系还包括“節用而愛人”。节用意味着按照事情的本身需求去依情使用物品,而当带着节用的意识来领会世界,我们便有望回到人本身,因为人正是在“用”这一行动中形成对世界的构造、并形成人的生存本身。如此说来,我们不就是在节用中以便提示自己对用的本质理解,并在这其中达成了爱人吗?节用虽然是相对奢靡来说,但节用本身就是对用的一种思想关注,所以节用并非图求苛刻、将人置于一种紧张,因为极度的苛刻意味了对世界的剥离、以及爱人本性的偏离。

“使民以时”:我们今天越来越难以遵从节奏来生活,人的生活越来越失去其内在的时间性,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日常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东西在平均化中失去其面貌。人们始终干涩地醒着,并在沉睡中忘了沉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