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和自由丛书有感
记不得在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刻意强调自己怎么面对孩子——我的妞。
意识可以被唤醒和转化。这是我在学习中得到的体验。
“未经儿童允许,不可以随便触摸儿童的身体。”这是我带队亲子活动的第一条规则。这是我内化的得到,我告诉自己,自己的语言行为必须规范。
于是,我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着邀请孩子做事……
我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刻意强调自己要这么面对孩子。但是现在看来,在没有内化这些规则之前,这样一个历程本身就是意识的转化,渐渐地清晰了爱、自由、规则、平等、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渐渐地清晰了生命的内在和外在,渐渐地懂得了自我负责,懂得了自我负责,懂得了我和这个外在的世界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有着清明的界限。
这就是建立规则的意义和价值。它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厘清了,使人在关系中有了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的意识,发现生命还可以被这样对待,生活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给孩子道歉了,孩子的对成长就充满了敬意……
孩子和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教育就已经发生了。蒙特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
今天,绝大部分孩子生命成长的能量依然需要透过仰仗成人的方式才能获得,或者依然匮乏。今天,生存的恐惧对人们来说依然像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今天,绝大部分父母的情绪、心理、认知等能量依然处在无意识的状态,活在过往的经验和恐惧能量中的成人正在陪伴着形成和建构自我的鲜活的生命。
这就是冲突。
当孩子生活在一个权威和不被尊重的关系里,他就无法体验什么是尊重和平等,无法体会对生命的敬畏和细腻。当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生存的恐惧时,孩子们的生命力就被锁定在生存层面,而生存层面的能量是残酷的,甚至是暴力的。
当这个冲突的状态不能被看见和觉察,就无法把儿童从成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儿童无法脱离这种集体意识和无意识所带来的创伤,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就会投射在家庭里,投射在学校里,投射在社会里。
我们在规范教育的同时,建立规则,促使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而非权威。相信情绪过后,安全有理性的智慧。教育不是展品、不是古董、不是机械、更不是安装,教育是发生在关系中的,是流动的能量。孩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教育就已经发生了。而且是相互教育着。
监控孩子之下,已经有了预设,这个群体,我们和孩子之间都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监控之下,只能把教育、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推到一个无法回头的局面。教育的发展和成长永远都发生在信任的平台,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者不能和解,正是我们现在教育问题的祸根。
现在,孩子们生存的环境依然堪忧,无论是谁,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我们人人有责。
规则是粒种子,需要我们把它埋进孩子的心里,植入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心里!
❀乐森·蜗牛爸爸亲子心学工作室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