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做好一件事情,最终能不能做成,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就如孟夫子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在人为的方面,是自己首先开始去做,并且做好准备,长期地专注在上面,把它做好。
如此还不够,还要看是否愿意为之舍弃其他的一些东西,是否愿意承受那些不好的东西,就如《道德经》里说的:“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比如,我喜欢写一些东西,最早在简书上写,前前后后到现在有四五年了,一开始只是随心地写,后面一点点越来越投入地去做。想把写文字这件事情做好,就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写,去磨炼这把剑,需要面对无数次的无回应和无结果。这是自己需要为之付出和承受的。
再比如,我喜欢国学文化,平时读国学经典,包括出门学习《道德经》。身边的人未必每个人都会理解你要做的事情,他们可能会嘲笑,甚至会觉得你有病,年纪轻轻地去学什么经,这个世道还谈什么德行。
或者别人认为你既然已经是学道的人了,那我辱你,骂你,你都不能生气,不能有情绪才对。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的观点是对的。但是这些不理解的声音也是要承受的。因为是自己选择了做这件事情。
就如一个人选择了婚姻,就要承受经营婚姻的难,选择了生孩子,就要承受抚养孩子的要付出的心力,都是相似的道理。
此外,在努力去做这事情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不一定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做成。有一部分要看老天是否给你这个机会,或者说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天命。天意的方面常常是无形的,需要人有一定的觉知去捕捉,觉察和感应。比如在心里发了一个愿,然后在现实中去看外界呈现出来的相。
时机没到的时候,要学会等待和积累,当上天给了机会的时候,则好好地珍惜,然后毅然决然地尽力去做。
在现实中,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有想要上天给什么机会,对此无所谓。而有些人则是没有机会的时候抱怨没机会,有了机会却犹犹豫豫,退缩不前。
举个例子,就像这次去听课,在课间和课程结束的时候,有工作人员在现场采访。因为人数挺多的,大约有500多人,难以逐一采访。
在这当中,有的人可能压根没想过被接受采访,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关注它。
有的人比较喜欢表达,所以会主动接近,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这类人就是主动争取机会,上天也给了这个机会,一拍即合。
有的人是随缘,被采访也好,不被采访也行,被采访就讲几句,不被采访也没事;有的人是没有想过被采访,无意间被镜头录进去了。还有的人可能与采访者气场对上了,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采访。
以前,我是比较怕面对镜头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也不是特别喜欢被人拍照,应该是有对自己不自信的部分,每当需要发言或者面对镜头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躲开,不知道该讲什么。
这次在听课的过程中,当感受到身心合一时,心情就比较平静,对于偶尔面对镜头说话这件事情突然不那么排斥和害怕了。
在随机而来的镜头前,就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不担忧着自己此刻的形象如何,举止怎么做才好,说话怎么说才对。当不把这件事情看得太重时,反而有了自然的流露。如此不给自己增加负担,也不给他人带来紧迫的感觉,这时候氛围是轻松的。
当人在一件事情上发生改变时,随之也会自然地在其他的事情上有所改变。
从面对镜头这一件事情中,感受到内心生发出了一种自信和勇气的力量,进而延伸到对待生活的其他事情,学会用一种昂首挺胸的姿势和心态面对生活。当机会没有来临的时候,就好好磨炼和积累,而当机会来到面前的时候,不推脱,不畏缩,该做什么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