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麾下的靖难大军旁若无人般地杀进了京师南京,满朝文武已经作鸟兽散。唯有嗣封魏国公徐辉祖挺身而出,集合仅剩的士卒,和燕军展开悲壮的巷战。“至是,燕兵进屯金川门,帝乃命左右捽增寿至,责以大义,斩之。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兄弟二人一个忠于皇帝,一个投靠燕王,徐家真的是靠着两头下注才能一门两公爵吗?
在很多史书记载之中,建文朝廷对徐辉祖的猜忌和限制使用是朱棣靖难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那么这位嗣封魏国公究竟能力如何?他和姐夫朱棣真的关系不好吗?
嗣封魏国公的履历
徐辉祖,本名徐允恭,太傅、魏国公徐达长子。洪武十七年(1384年)七月署左军都督府事,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徐允恭的岁禄为二百四十石,和诚意伯刘伯温一样高。
袭封公爵,子承父业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明开国第一武臣徐达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罕见地“竟夕不寐,欷歔流涕”,随即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同时朱元璋御笔亲书“偃兵息民混一区夏奠安神人之功”几个大字,于中山王墓道立碑纪念。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三年守孝期满的徐允恭正式袭封魏国公。在册文之中,朱元璋深情回忆了徐达的功劳:“威名远振,勋业兼隆”,同时提出了对徐允恭的期望:“忠以立志,礼以守身”。从日后的历史来看,这位嗣封魏国公将太祖皇帝对他的期望贯彻了一生。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徐允恭和其他二代勋贵: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东平侯韩勋、江阴侯吴高,跟着颖国公傅友德一起在湖广练兵。而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回到京师之后,朱元璋将徐允恭的名字改为了徐辉祖。究其原因,应该是此时朱元璋已经确定将太子朱标诸子的字辈定为了“允”字辈。太子之子就是将来的大明皇帝,魏国公的名字犯讳,自然要修改。“丁巳,赐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钞各千一百锭,长兴侯耿炳文钞千锭。辉祖旧名允恭,赐改今名。”
次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李善长案爆发,大批淮西勋贵被杀。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徐辉祖和李景隆等人退休回凤阳老家以暂避风头。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朱元璋还特地设立“铁册军”对其实施贴身保护。
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徐辉祖和李景隆二人才重新出山,跟着凉国公蓝玉一起远赴陕西等处防边。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巡边竟然成为了魏国公和曹国公的分水岭。
能力不够,转型文臣
蓝玉等人去西北,是为了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打基础。然而朱标在回京之后即身染重病,朱元璋随即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召李景隆等人回京。但是在《明实录》记载的名单之中,里面并没有徐辉祖。“先是,命曹国公李景隆等往陕西等处练兵备边。至是,召景隆及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 长兴侯耿炳文、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 西凉侯濮玙、定远侯王弼、江阴侯吴高、鹤庆侯张翼、 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徽先伯桑敬等凡十三人还京。”
然而问题在于,留在陕西的公侯名单如下:靖宁侯叶升、宣宁侯曹泰、安陆侯吴杰、驸马李坚,也没有这位魏国公的名字。当年四月太子薨逝,朱元璋在九月册封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在朱元璋为皇太孙配备的东宫师保傅之中,有曹国公李景隆,还是没有魏国公徐辉祖。“甲戌,以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兼太子太傅,开国公常升、全宁侯孙恪兼太子太保。”
综合以上信息判断,徐辉祖在陕西的表现不能令朱元璋满意。所以他要么被单独提前调回,要么跟着太子一起回京,所以也并没有被任命为辅佐太孙的人选。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蓝玉案之后,李景隆挂平羗将军印,出任甘肃总兵官。甘肃镇是西北重镇,如果朱元璋对李景隆的能力没有信心,是不敢让他挂帅主政一方的。而徐辉祖则被派到浙江训练沿海军士,目的是为了防备倭寇。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复杂性,和李景隆相比都相差甚远。
徐辉祖最后一次在《实录》中出现,竟然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和礼部及翰林院官员一起出任国子监监考官。“甲寅,署国子监事学正吴启言:‘国子师生例以文学优劣分隶六堂,迩来皆无甄别,高下不分,无以激。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国公徐辉祖及礼部、翰林院官同诣监考试。仍令吏部以次录用,毋使淹滞。”堂堂的将门虎子,最后转型和文官们走到了一起。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一点:徐辉祖的军事才能不宜估计过高。
和姐夫朱棣的真实关系
在朱元璋驾崩之前,徐辉祖和自己的姐姐燕王妃徐氏、姐夫燕王朱棣自然说不上有什么利益冲突,按照正常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什么矛盾。
蓝玉案爆发后不久,有人密告燕王护卫之中燕山中护卫指挥使阿鲁帖木儿,以及在北平军前效力的留守中卫指挥使乃儿不花有逆谋。这两个人,一个是前元知院,另一个则是太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北征沙漠之时归降明朝。为了提醒儿子,朱元璋特意派出魏国公徐辉祖赶赴北平传旨,将二人绑赴京师治罪。“乙卯,遣魏国公徐辉祖赍敕谕今上曰:‘阿鲁帖木儿,乃儿不花俱有异志。虽抚之以诚,难保其往。人言夷狄畏威不怀德,果然。可遣人防送至京。胡人反侧背恩,不可无备。’”
从这个角度看,此时无论燕王也好,徐辉祖也罢,都深得朱元璋的信任,皇帝并不担心他们串通在一起闹事。而在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之后,徐辉祖由于和文官们走得近,也得到了新天子的信任,并于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出任《太祖高皇帝实录》的监修官。
当年四月,由于太祖小祥(驾崩一周年)之日将近,朱棣让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高阳王朱高煦、三郡王朱高燧——入京祭奠太祖。从当时三人住在舅舅徐辉祖家中来看,一来说明舅甥之间关系不错,二来他们此行可能还有招揽魏国公的意图。
自继位伊始,朱允炆就将削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这次燕王三子自投罗网,兵部尚书齐泰就请求将他们拿下。徐辉祖则向皇帝密奏,称三人之中朱高煦将来必成大患。然而三子的另一个舅舅,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却坚决为外甥辩护。消息传到魏国公府,朱高煦当机立断,偷了舅舅的好马,带着哥哥和弟弟一路狂奔逃回了北平。“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帝以问辉祖弟增寿及驸马王宁,皆庇之,乃悉遣归国。高煦阴入辉祖厩,取其马以行,辉祖使人追之,不及。”
事实证明徐辉祖的眼光很毒,朱高煦日后不但是靖难的头等功臣,也确实背叛了自己的父、兄和侄子。但是在燕王全家造反的大背景下,外加魏国公和曹国公在洪武年间的表现比较,朱允炆一定会选择表哥李景隆而放弃徐辉祖,这没有什么大问题。
魏国公废爵始末
在巷战失败之后,徐辉祖就退回魏国公府,待在父亲徐达的祠堂之中,对风光无比的朱棣不理不睬。
六月十三日燕王破城之后,原本给出了一份二十九人的奸臣名单,其中包括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文学博士方孝孺等人。而在获悉魏国公“独守父祠弗迎”的态度之后,朱棣勃然大怒,又追补了一份五十余人的名单,徐辉祖赫然在列。
对于徐辉祖这位当年差点让自己绝嗣的大舅哥,朱棣当然是又爱又恨。虽然看在皇后的份上,自己不会拿他怎么办,但总要给个态度吧。然而“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
那么朱棣究竟是何时削去魏国公的爵位呢?应该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皇太子册封大典之后。因为就在当年六月,永乐皇帝突然进封徐增寿之子徐景昌为定国公,子孙世袭。当初徐增寿为燕王尽忠,朱棣继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赐谥忠愍,但并没有赐世券,也就是说武阳侯的爵位不能世袭。
结合徐皇后在册封定国公一事上出人意料的反对态度,有理由相信,在皇太子册封大典之后,朱棣可能又试探了一下徐辉祖的态度,然后削去了他魏国公的爵位。无论是徐辉祖还是徐皇后,都以魏国公一爵为荣,所以帝后之间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朱棣一意孤行,强行废黜魏国公,册立定国公,然后才把结果告诉了皇后。可以看一下《实录》对此事的记载,徐皇后不但态度冷淡,而且语含讽刺,和她与皇帝伉俪情深的形象极不相符。“命下,乃以告后。后谢曰:‘此上之大德,然非妾之志也。’上曰:‘爵命非有功不与。朕方以至公治天下,岂有私意哉?后继今勿复有言。’后曰:‘上命已行,妾何言?顾穉子未有知,惟上赐之师教。庶几上不辱大恩,下不累先人。’”
“然非妾之志也”,“后继今勿复有言”,“上命已行,妾何言?”“上不辱大恩,下不累先人”,这还是经过《实录》修饰过的语言,可想而知帝后之间的原版对话会有如何浓烈的火药味。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逝,朱棣在痛心及后悔之余,命徐辉祖长子徐钦袭封魏国公。徐钦的袭封时间是七月三十日,而据《明史》的记载,此时的徐辉祖“死逾月”,也就是在六月底。换句话说,徐皇后和徐辉祖这对姐弟的去世时间相差可能不超过十天。再换句话说,徐皇后是不是因为弟弟突然崩逝,以为魏国公一爵就此被扫入历史尘埃之中,从而深受刺激以至于撒手人寰呢?从朱棣事后的反应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梳理可以清楚地发现,和洪武年间深受器重的曹国公李景隆相比,魏国公徐辉祖的表现确实有些差强人意。李景隆有过跟随宋国公征讨辽东的经历,有过作为一方诸侯镇守边疆的经历(长达五年),而这一切,都是履历单薄的徐辉祖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靖难初期朱允炆选李景隆而弃徐辉祖,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徐家真的是两头下注吗?也不见得。徐增寿曾经跟随朱棣出塞,二人之间有同袍的情谊,所以他在靖难伊始就坚决支持燕王。要知道此时朝廷的实力远远强于燕王,徐增寿如果不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有什么必要去烧朱棣的冷灶?
至于徐辉祖,他这一生都践行了太祖皇帝对他的期望:“忠以立志,礼以守身”。他的父亲虽然是燕王的岳父,难道他就应该背叛君父,投降篡逆吗?建文朝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等等这些高官,在投降了燕王之后,哪个又有身后的骂名呢?如果徐家两头下注,日后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又为何不借坡下驴呢?可是他没有,他这一生都是建文纯臣。两百多年之后,徐辉祖的后世子孙,带头向清军投降的末代魏国公徐文爵,真是羞煞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