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热爱挑战,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而且能够不断学习。
具有这样特点的孩子想必是每个父母所期望的,但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却可能无助于孩子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父母的言行往往向孩子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他的能力永远不会变,父母所做的就是对他的能力进行评判和惩罚。这完全背离了父母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他是不断成长的,父母对他的成长感兴趣,他们会帮他思考和成长。
那父母到底是做了什么背离了他们的初衷?父母又该怎么做来培养起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接下来会以五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为例,来谈谈父母该怎么做。
场景1: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该如何表扬呢?
第一种家长可能会这样说:“你真聪明,你根本没学习就得了A。”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不愿意学习,因为努力意味着他不聪明,他为了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就会选择不努力。
第二种家长可能会这样说:“你的进步表明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努力,妈妈看到你每天回到家就去完成自己的作业,有问题就自己主动查找资料,你的方法奏效了。”这样的表扬是在夸孩子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这样孩子以后就愿意为了目标去努力。
场景2:孩子刻苦学习但没取得好成绩怎么办?
第一种家长可能会说:“怎么又没考好,你是不是脑子笨学不了呀。”这样的语言质疑孩子的智力水平,填上孩子"学不了"的标签。如果孩子本身在意父母的评价,很可能就认可了父母的评价,就会放弃努力。
第二种家长可能会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我们应该继续尝试,找到适合你的方法。”这样的家长没有否定孩子的努力,而是把原因归在孩子学习方法不当上,并表达出愿意帮助孩子成长的想法。
场景3:孩子平时学得挺好,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就考不好怎么办?
第一种家长:“你知道你自己有多聪明,我们也知道你有多聪明,你肯定能成功,快别焦虑了。”这样的语言是苍白的,根本无法解决孩子考前紧张的问题,而且还会让孩子更紧张,当你让孩子不要焦虑,孩子就越想着焦虑这件事,他就更焦虑了。
第二种家长:“当你认为所有人都在评判你,而你自己却无法展现自己真实水平的时候,感觉一定很糟。我们希望你知道,我们不会评判你,我们关注的是你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为你骄傲。”这样的语言表达出你理解孩子的心情,同时也强调出你们更关注孩子的努力,不强调焦虑,会让孩子更容易远离焦虑。
场景4:孩子自信满满地参加了一个比赛,表现也不错,但还是输掉了比赛你怎么办?
给你五个家长的常见回应:1. 告诉孩子你认为他最棒;2. 告诉孩子裁判不公平;3. 安慰孩子这个比赛不重要;4.告诉孩子他有足够的实力下次能赢;5. 告诉孩子他本来就不该赢。你会选择哪一种回应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种回应。第一种回应很不真心,因为你们都知道孩子不是最棒的,要不然她就不会输掉比赛。第二种回应会让孩子养成失败就把原因归咎于他人的习惯。第三种回应会让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去贬低这件事情。第四种回应看起来最对,但实际上对孩子获得成长没有帮助,因为成功不是能力自动带领实现的,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另外如果什么都不做,这次不能赢,下次为什么就能赢呢?
第五种回应是合适的,但是用语不能这么直接,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失望,但你知道,你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你想在比赛中有所成就,你就必须付出更多。”这样的语言既表达了你对孩子感受到的认同,也表达了你希望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
场景5:孩子着急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得很不认真,你怎么办?
第一种家长:“这就是你的作业?你就不能认真做一次吗?你要么笨,要么就不负责任,你说,你是哪一种?”这样的语言质疑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同时暗示这种缺陷是永久性的。
第二种家长:“孩子,看到你错过这个学习机会,我感到很伤心,你能不能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你学到更多?”这样的语言让孩子看到你的失望,同时也表达了你希望和他一起商量怎么帮助他成长。
以上的五种场景是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种家长的回应是在把孩子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方向推,而第二种家长的回应是在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不过作者在书中也特别强调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
不要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夸孩子努力,评论别人家的孩子时却从智力上评价,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真得在意自己的努力,而是自己的智力。
夸孩子不要说:“你做得又快又好!”因为速度和完美是刻苦学习的敌人,孩子为了得到这样的夸奖,就只会去做那些他已经很擅长的东西,不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事物,这当然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
以上就是《终身成长》一书第七章的内容,如果有什么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可以点赞或者分享给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