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最后一天,也是忙碌的周一。
突袭的年审和防恐的会议,打乱了一天的计划,包括读书的计划。
好在,今天收获了对我来说的两个新鲜有趣的词语,解答了一直以来心中的疑问,也是很开心的事情。
第一个词语:选窝效应。
身边有两个宝宝的妈妈,包括我,时不时的会发出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同父同母的两个宝宝,有着同样的遗传基因,生活在差不多的环境中,性格差别这么大呢?尤其是双胞胎的父母会发现,两个宝宝出生只差几分钟,相貌相差无几,性格竟然也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接下来的这个“选窝效应”,应该能够给出答案。
“选窝效应”是2013年由德国科学家朱丽亚•弗伦德提出的。
她和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生物界一个有趣的现象:两个基因完全相同的孪生小鼠出生后生活在同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三个月后它们发展出迥异的性格。
但是另一对孪生小鼠被分开来养,三个月后却有着相似的性格。
研究揭示,养在一起的孪生小鼠之间存在竞争,因而发展出与环境不同的互动方式,导致海马回中的神经元重新“洗牌”,形成不同的性格。
而分开养的孪生小鼠不存在彼此之间的竞争,相同的基因主导着相似的性格。
学者们把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称作“选窝效应”。表明生活习性相同的物种,为避免生态位重叠,会主动错位寻求优势,建构自己独特的角色和地位,从而让自己成为生物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家有二宝,性格迥然的根本原因不是基因,而是后天兄弟姐妹的竞争。
大多数孩子们相信,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自己需要和其他兄弟姐妹们明显不同。
“选窝”效应就是最好的例证,兄弟姐妹错位求生,于是造成二宝的性格截然不同。
个人感觉很有道理。
那么,至于接下来如何养育二宝,那就是后话了,再议。
第二个词语:掌中大脑。
这个词语与“正面管教”和“情绪控制”有关。因为相关的书籍我还没有开始阅读,因此暂且把知识点先分享一下。
何谓“掌中大脑”呢?
丹尼尔•西格尔曾在《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中说到“掌中大脑”的知识。
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手掌,由此就有了“掌中大脑”。
当你伸出手掌,掌心靠近手腕的地方就是脑干,那里负责我们的呼吸、心跳,被誉为“生命中枢”。脑干是大脑中发育最为完整的部分,那里有人们从出生时就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脑干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身体的安全。
如果把大拇指弯向掌心,大拇指可代表中脑,这是我们储存情绪和记忆的地方,也被称之为“原始动物脑“。中脑最关心的是:我被爱吗?我有安全感吗?若是感觉不到就会哭、生气、打闹。
所以,当大脑被脑干和中脑掌控,我们的行为便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的反应,是最原始、本能的反应。
然后,我们将四指合拢,放下。这时,我们就握成了一个拳头,拳头此时代表着整个“大脑皮层”,它负责接受和调节来自我们感官的各种信息。拳头的前面,就是指甲盖的部分,代表着“前额叶”,这里被称为理智脑,前额叶皮质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实验证明,当人的情绪平静时,理智脑会联合脑干和中脑一起运作,此时会比较理智,不会跟着感觉走。
然而,当人很生气时,理智脑罢工了,相当于四指打开了,露出了你的大拇指,也就是脑干,最原始的一部分,此时你做出的反应便是应激反应,可能是攻击、可能是逃跑、可能是昏倒。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争吵时经常说出许多非常难听的伤人的话,事后常常后悔,要知道这个时候是完全不受理性控制的时候,是“原始脑”和“动物脑”在发挥作用。
所以,当四指打开的时候,也是情绪失控的时候,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积极暂停”。
上述两个词语都跟育儿心灵有关。那么,接下来有几本书值得收到必读书单。
《正面管教》、《关键期关键帮助》、《游戏力养育》、《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教出乐观的孩子》、《由内而外的教养》、《青春期大脑风暴》、《应对焦虑》、《我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接纳力》、《一平方米的静心》、《次第花开》(持续补充中……)
二月再见,记得要保持心中滚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