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开国大典》第13自然段,发现并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的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段,进一步加深对“点面结合”理解。
尝试应用“点面结合”记录一次活动片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开国大典》第13自然段,发现并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的表达效果。
尝试应用“点面结合”记录一次活动片段。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引出文本
出示狼牙山壮士狼牙山战斗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播放的是哪次战斗吗?(狼牙山)这么激烈的战斗场面,作家沈重会用怎样的方式描写下来呢?现在就我们一起走《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一起去探秘吧。
学习“点面”,话壮士气概
((一)知道“痛击”的意思
师: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生读完第2自然段。
师:好一个痛击敌人。这个“痛击”是什么意思?
生:狠狠地打击。
师:用笔圈出关于“痛击”的精彩描写。
学生默读,圈词句。老师巡视。
(二)发现表达“点”与“面”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几个战士都是痛击敌人,但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师在课件上随机圈出“狠狠地打”。
生:“班长葛林打一就大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个“大吼一声”中有他对敌人的仇恨。
师:一个是“狠狠得打”,一个是“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都在表现痛击敌人。继续交流。
生:“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这里有一个词语“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这样就可以使出浑身力气痛击敌人。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说明痛击敌人。
师:我们真会学习,同样的表现痛击,有的在声音上体现,有的是在眼神上表现,有是在动作上呈现,有的是在脸部表情上展现,不重复的描写都生动再现了痛击敌人的情景。
我们把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学生一起读第一、二句话,几个人分读五壮士的不同表现,再一起朗读最后这两句话。
(三)感情朗读展“点”“面”
师:再来读一次。请一起读五个战士的共同表现。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话。
师:这是战场上五个人的整体镜头,这叫“面”的描写。现在把特写镜头对准班长马宝玉,对准每一个人。
[出示] 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生:(读文)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师:朗读还没有表现痛击敌人。谁再读这个句子?学生朗读。
师:继续朗读。把特写镜头再对准副班长葛振林。
生:(读文,很有情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
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师:特写镜头对准战士宋学义。读出宋学义痛击敌人的表现。
师:再把特写镜头对准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学生朗读,很有情感。
师:对每一个战士的特写镜头,这就是叫作“点”
作者在这一段战斗场面描写中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那同学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凸显了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让人读了产生敬佩之情。
生:这样写,有点有面,每一个人物“点”的描写的角度也不一样,充分表现了战士痛击敌人,完成任务的信心很坚定。
师总结:这种点面结合,英雄的群像和个体的形象相互映衬,互为补充,让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文章中哪些地方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呢?请你用横线画出点的描写,波浪线画出“面”的描写。
生汇报。
三、对比“点面”,学习表达
学生画,教师巡视。
生:汇报
师: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第2自然段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可你们现在找到的“点”只是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其他人的做法都是
跟随班长的。
1.出示描写班长的语句。[出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抢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个纵身跳下深谷。
2.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见课后习题)
生:班长把敌人引向“绝路”,意味着自己和敌人决一死战。“斩钉截就说明了班长态度非常坚决、果断。
师:是指在什么面前毫不犹豫?
生:面临着死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宁可自己死,也不能让敌人追上连队和人民群众。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绝路就是死路,他们明知道走这条路是死路,走上去就下不来了,可是他们紧跟在班长后面,而且是热血沸腾的,勇敢不怕死,有着大无畏的精神。
师:从“走”“斩钉截铁”中体会到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果断、毫不犹像。再看第二句班长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通过“抢前一步”“夺过”“插”“猛地举”等,感受到了他英勇杀敌
的决心。
师:“石头像雹子一样”,为什么要这么打比方呢?生:因为这样写能让我们觉得砸敌人的石头很多很多。
师:这个比喻的第一好处是写出了石头多。继续说,还能说明什么?生:说明砸向敌人的石头很有力量。
生:雹子是无情的,力量非常大。
生:雹子从天下掉下来,很密集,连续不断地砸。
生:能说明对敌人的仇恨。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资料来说明中国人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生: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内注射鼠疫。
师:手段极其残忍,让人愤恨。
生:日寇在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也就是烧光、杀光、抢光。生: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师:是的,他们竟然杀死我南京同胞30多万人。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一点资料。
[出示]
1932年9月,平顶山惨案,屠杀3000 余人,烧毁民房 800 多间,平顶山村从此在地球消失。
1937 年12 月,在南京大屠杀中,30 万人以上惨遭屠杀。日本鬼子用活人做实验,20000 同胞被害。
实行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中国军民伤亡达 3500
万人。
师:这怎么不令中国人愤怒?
我们继续交流。
生: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
师:就是这样,第2自然段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罗列了多个点;而第3至9自然段,对马宝玉这个“点”的描写更具体,班长怎么做,大家跟着怎么做,是班长带头引导大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一点一面交织着写,壮士们的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气概体现地淋漓尽致。
再悟“点面”,造“大典”氛围
师:在《狼牙山上五壮士》中,我们较好地了解了“点面结合”写法,相信开国大典隆重的阅兵式,大家肯定也很感兴趣。接下来请大家小组讨论下,课文到底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阅兵式”这一场面的。
生讨论,师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如,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教个战车师,接着是骑兵师,同时人民空军的飞机飞过。
各个方阵描写的角度也不同,海军突出的是服装颜色的特点,步兵方陈天齐步行进的特点,炮兵突出武器特点。
师:这些都是点的描写,总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呢?
学生读相关的句子。“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道度经过主席台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面”的描写。(“点”的描写是各兵种部队的表现)
师:(补充相关的资料)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余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匹,飞机 17 架。这样强大的阵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一下子就把阅兵式的气势磅礴、恢弘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由和热烈的气氛。
指导朗读,感受气势
通过朗读再现各个方阵的气势,整个阅兵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弘。
巧用“点面”,展“活动”风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肯定也有一场让你印象深刻的活动,活动中哪些部分让你记忆犹新?如果采用拍摄方式,你会拍哪些特写镜头,这些镜头里的“英雄”——主人公会是谁?请大家试着把这个活动片段写下来。
如果你忘了当时的场景,我这边有上周五班级抽奖活动的活动场面,或许就帮你勾起回忆。(观看视频)写片段。
生汇报。
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