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里这经典名句,前两句成为天下有情人的共同夙愿,而后两句道尽无数求而不得情场失意人的哀伤,被天下无数人引用和抒情。
《长恨歌》是白居易对玄宗和贵妃悲情爱情的同情,对安史之乱的反思,也是最自己爱情的哭诉。
今天一起走近千古风流人物白居易,也走进《长恨歌》及诗歌背后的故事。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今天的新郑市城西南的东郭寺。白居易天资过人,三岁识字,五岁成诗,九岁通声韵,十六岁时,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惊艳全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意气风发的白居易,曾带着这首诗遍访京城文坛大家,其中就有享誉盛名的著作郎顾况,相传他俩相识时有这样一个故事:顾况问,你叫什么名字啊?白居易答:居易。顾况哈哈一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意思是长安的米贵,你要来居住可是不大容易啊,但是读了白居易的诗后,尤其是“春风吹又生”时,忍不住击节叫好:有这样的文采,住在长安容易啊!
年少成名正是春风得意时,白居易有了让他牵挂一生的女子:湘灵。那时白居易一家刚刚搬到符离,他从早到晚读书、写诗、作赋,努力为科举做准备,直到有一天,一抹轻灵的身影闯入他的世界,看着眼前这天真烂漫的女孩子,白居易一见倾心。
安徽宿州的符离,因有离山和当地产符草而得名,或许白居易的那句“离离原上草”就得益于这个地方。符离古县城夹河而建,古老的濉水东西穿越而过,白居易故居位于老符离东菜园,紧傍濉河,古称毓村,老宅名为东林草堂。
略通诗词音律的湘灵,与白居易在草堂旁,一个写曲,一个唱和,一个写诗,一个诵读,很快两个人就暗生情愫,他的《邻女》,就是为那个时候的湘灵所作。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些场景像是昨日才发生那般,记忆犹新。那段时光是白居易漫长一生里最美好最难忘的岁月。
几年后白居易二十岁,刚刚行完加冠礼,就迫不及待的向母亲提出了要迎娶湘灵为妻的请求,然而母亲却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觉得湘灵出身寒微。封建社会的门第之念很重,婚姻最讲究门当户对,白居易出身官家,而湘灵只是个普通丫头。
为了分开两人,母亲以求学为名逼迫白居易离开符离。临行前,白居易和湘灵在濉河旁见了最后一面,含泪写下《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不能否定封建礼仪婚姻的规定,他的观念里门当户对是合理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前提条件是合乎礼仪。白居易天真的以为,母亲的横加阻拦是担心自己沉溺于儿女情长误了科举功名,于是,为了理想,为了湘灵,日夜苦读,以至于胳膊肘都磨出了茧子,背文章背的口舌生疮。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不负众望,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白居易是同年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无论是雁塔提名时,还是曲江游宴处,人们都能看到他意气风发的身影。
雁塔是当时所有放过佛祖舍利塔的一种统称,现在的雁塔在唐代叫慈恩寺塔,当时的惯例是进士考中后都去提名,慈恩寺是当时长安城一等一的大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皇家寺庙,非常显赫,在里面那座塔上提名的必须是新科进士才有资格,新科进士们题词后就到附近的曲江池举行曲江宴饮,这是中进士后的一系列活动。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马上回到家乡,再次请求母亲成全他和湘灵的婚事,然而禀明心迹后母亲依旧一口拒绝,坚持门不当户不对的理由,杵逆母亲就是不孝,不孝在当时是个不小的罪名,白居易执拗的和母亲打起了冷战,他以拒不结婚来无声的抗拒母亲,而湘灵也只能将这份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三十五岁,第三次登科,授以周至县尉,正式开始了宦海生涯。
公元800年的考进士科,在当时属于显科,没有官名,白居易停了三年,又考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科”,考上这个朝廷会给一个美差,估计白居易对这个差事不满意,三年后又参加“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的考试,任命为周至县尉,才使感情不顺的白居易将生活所有热情转移在了百姓身上。他爱民如子,经常亲自下田,了解百姓真正的生活,他为山河高呼、为苍生呐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南风一起,小麦就黄了,田埂上走着健壮的农妇、活泼的小孩,迤逦向南冈。这是白居易上任之初写的《观刈麦》,刈麦,就是割麦,曾经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开始关注生产劳动,通过观看割麦的过程,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同情,也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体现。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道出农人的坚韧与辛酸,累得筋疲力尽了,还珍惜着夏日里长长的天光,风景变得忧郁,诗人是恨不得将目光化作清风,拂过这些汗流浃背的劳苦人。
他不仅写出了农民的痛苦、赋税的重压,也把自己放在了故事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我有什么功德啊,一年到头不干活,我还“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作为一名官员不仅能体会农民的艰辛、同情农民,而且深深自责。
白居易作为分管司户的县尉,不去征收赋税,反而跑到田里看农夫,动了隐恻之心写诗自责。传入京城,白居易的上级不高兴了,强令白居易抓人,鞭打交不出钱粮的农民。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的命令不可违抗,白居易被逼着去收税、去糟践百姓。他接受的儒家文化里是要为人向善,他做不到,怎么办呢,于是说自己病了,不是不做而是我做不了啊,虽然上级看到年轻气盛的白居易装病,却忌惮他的进士身份,没有拆穿他,鞭打农夫的事只能交给其他人,白居易乐得清闲,以病人的口吻吟诗。
《病假中南亭闲望》
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
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
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
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
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
白居易觉得,自己的俸禄是百姓给的,他们不种地不盖房子,我们住什么吃什么,就是站在封建官僚的立场上,只有让百姓生活好了,克扣的机会不是才能多些吗?县令不管他了,劝他游山玩水,说是这对身体有好处,白居易虽目睹了百姓的辛劳和痛苦,但自己又无法改变现状,他无奈的将满腔抱负暂存于山水之间。
周至这段“摧眉折腰”的经历,给原本志得意满的白居易带来不小的挫败感,深夜梦醒时分,仕途的不顺遂使他想起曾经那段初恋,本以为为官这几年能忘了湘灵,但是自分开那天起,寸寸相思渐渐入骨,想要忘已不能够,与湘灵分开的日子里,白居易写了很多首怀念湘灵的诗,其中一首《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和《长恨歌》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至县南有个仙游寺。公元806年,仕途失意、感情不顺的白居易与几位好友来到这里谈古论今,闲聊中,谈及离仙游寺不远的马嵬坡。
五十年前,唐玄宗的皇家卫队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愤怒的士兵们杀死了专权误国的杨国忠,并牵连到杨贵妃,曾经威名显赫的唐玄宗也无法拯救自己心爱的女人,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的一棵梨树下自缢而死。杨贵妃死后,唐玄宗陷入绵绵无尽的怀念和伤感中,最终郁郁寡欢死去。几个友人遇在一起聊着这件事,有人提议我们能不能为这两个人写点什么,于是有人写文,有人写小说,白居易就写了诗歌。
《长恨歌》的恨,是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还是表达爱呢?这里不是否定的,爱与恨常常是密不可分。白居易或许是为了奠基自己真挚而无望的爱情,或许是被五十年前宫廷中那场旷世绝恋所打动,用自己的笔演绎出唐玄宗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就此诞生。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是怀有同情心去看待那场爱情,所以他的笔下,杨贵妃是一种唯美的形象,尤其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充满了中国传统的神仙美感,描绘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再次相见,婉转又感怀。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如此真切的情感,如果没有这种丰富的刻骨的情感经历,写不出让人潸然泪下的文字。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经历移植到这两人身上,把自己切身感触融进笔端,方才成就了那样一篇凄美动人的《长恨歌》,而诗人对初恋的痴心和牵挂,结为难以言说的伤疤,被深藏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里。
公元808年,白居易已经三十七岁,这一年母亲再次以死相逼,白居易终于妥协,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为夫妻。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白居易选择了妥协,他把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为夫妻。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白居易选择了妥协,他把与湘灵这段美好的感情深藏在心底,以为可以就此别过。母亲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拆散了白居易和湘灵,有情人成不了眷属,也许才是真正的《长恨歌》。
七年后,公元815年,白居易在被贬江州的途中,机缘巧合下又一次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湘灵,当得知四十多岁的湘灵还没有嫁人时,内心十分悲恸,两人与命运的抗衡最终还是失败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此美好幸福的诗句却取名为《长恨歌》,或许白居易是借诗圆梦,可是写得越美好,心中的恨与遗憾便越深越长。
江州一别后,白居易和湘灵彻底失去了联系,再也无缘相见。岁月悠悠,千年过后,不知白居易和湘灵在天上相遇了没有,是不是他还念着诗,她还唱着歌,一如当年,才子年幼,佳人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