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医院发奖金的日子,想到几天之后工资卡上又可以多一点儿的数字,本应该开心兴奋一番的我们,却怎么也高兴开心不起来。因为,医院给到科室的奖金数跟以往比起来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许多。凭着以往计算奖金人的经验,这个期待了好久,本想着凭着过年期间有优惠政策的这个月,可以多拿一点钱的想法,又一次泡汤了。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闲暇时光,闲聊之中,听到或者看到别的科室的奖金数字,真的有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也许就是此时此刻科室每一个人所能够想到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这样以收重危病人为主的科室,比别的科室忙,比别的科室总收入多的多,拿到的奖金数反而比别的清闲科室的员工还要少。原因是医院发放奖金的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按每月科室的周转率及出院人数计算的。
也就是说,每出院一个病人,临床路径、病历书写、护理记录书写等等,各项都有相应的补助。我们的奖金数就跟别人差到了出院人数上面。但是,我们每个月的治疗费,总收入比那些奖金比我们还要高的科室还要多。也就是说,我们病人虽然每月出院的不多,但是挣得钱并没有比别的科室少。因为,一个脑出血所花费的钱可以跟几个甚至十几个阑尾炎手术相提并论。
然而,医院的发放奖金的政策并没有考虑到病人重的问题,只是想到了周转率,一味的强调了周转率。
我们也想让病人跟刨妇产、阑尾炎一样,一周时间就出院回家,可是,鉴于科室的病种限制,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完成这样有难度的任务。
因为,一个脑外伤、脑出血术后病人,单单术后的危险期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脑水肿期也是十天甚至更长的阶段,后期并发症的恢复更是遥遥无期,有的病人反反复复,一个月病情还不能稳定。就算医术再高明的医生,试问,谁可以做到让他七天就可以出院呢?
试想,一个感冒发烧伴有轻微支气管炎的小儿及一个刨妇产病人的住院周期跟一个脑出血昏迷病人的住院周期能比吗?一个阑尾炎手术及一个小儿疝气病人跟一个脑出血术后病人的住院周期能比吗?
换句话说,当有的病人七天出院回家时,脑出血病人的恢复才刚刚开始,甚至都还没有开始。
而且一个阑尾炎及一个支气管炎给医院创造的收入,跟一个脑外伤病人给医院创造的收入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于是,每每提到奖金,科室人员总是不约而同的问着同一个问题:当别的科室的病人七天可以出院时,我们科室的病人还未度过危险期,奖金分配按周转率计算,真的合理吗?
奖金发放每月一次,一年十二次,每每到了发奖金的时候,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各种抱怨声、气话充斥着大家彼此的耳朵,传染着每一个在岗或不在岗的工作人员,让奖金分配不公的阴影笼罩在科室的各个角落,让所有人员心情顿感不爽。
医院可以强调平均住院日,但是不是也要结合实际、结合病种,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奖金提成机制?制定制度之前是不是也要考察到制度所影响的方方面面?
请不要说别的科室的工作人员少,分奖金的人数少,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发的奖金数就会增多。
试问:一个阑尾炎需要的护理时数跟一个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需要的护理时数能一样吗?
全院上下看一遍,我们科室的心电监护仪也许是最多的。那些周转率快的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入院后也许只是输输液,打打针,测测血糖之类的就可以了。
而每一个来到科室的脑出血病人几乎都要上心电监护、上降压泵、镇静泵、湿化泵,吸氧,病情特别重的还要上呼吸机,之后,还要经过一次次的吸痰,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翻身叩背,一次次的鼻饲流食,一次次的宣教等等,才能使病人逐渐稳定,最终出院。
而且,神经外科规定的床护比本来就比别的病房要高一点。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起别的科室相对来说也大的多,那一次次的观察,需要护士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一旦观察不到位,也许就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自己心里造成永久的内疚与自责。
那种心里的压力,也许是别的科室所从未感受过的。
同样的护士护理同样的病人数,也许有的科室轻松就能完成任务,有的科室却是累趴下都无法完成的。
让周转率成为发放奖金的重要一项,让整日处于忙碌状态的以收住重病人居多的科室不能得到这部分奖金,相反,那些收住轻病人的科室反而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这部分奖金。这让付出多的那部分人情何以堪?这让那些整日处于忙碌状态中的人怎样找到心里的那份平衡?
一直信守着最初的誓言,热爱着这份工作,砥砺前行着。我们也曾为能够成为单位的一员骄傲着,自豪着,可是,同样的单位,不同的待遇,让一部分人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让周转率成为奖金发放的重要一项,显然是不公平且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科室都是单位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员工都是单位大家庭的一员。领导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职工,顾及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感受。在平时,在例会,应该多听取基层员工的声音,认真分析他们情绪的症结,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使单位的文化能够积极向上,使员工们都能够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愉快的工作。